第一节 房 屋
发布时间:2023-02-20 19:19:36 来源:北仑区地方志系列丛书之一北仑习俗 阅读次数:

草 厂 旧时,山区的贫困之家常以稻草、茅草、毛竹搭建,俗称“草厂”。家境稍好一点的,屋面以编茅覆盖,四周以夯实黄泥为墙,或以碎瓦片、块石垒墙,泥地面,但有栋、柱、梁为支撑骨架。柱下垫以石磉盘,以防腐烂。

平 屋 一般人家都为平屋,砖木结构,房架由柱、梁、桁条、椽构成。屋顶盖瓦片,檐口覆以瓦当。房屋进深以柱计数,有五个立柱的,称五架平屋,七个的称七架平屋。两个檐柱之间为一个开间。一般建筑的间数,都为奇数,有三间、五间、七间。间内分割为前后房。三、五、七间的正房两山各加一弄,面宽小于正间,多作楼梯间。中间一间为堂屋,设大门,作会客或祭祀之用。堂屋左称正房,右称偏房,均为居室。搁栅上面铺有木板,称搁板,其空间称“搁登”,有扶梯或可以随意搬动的木梯上达。搁登一般作为谷仓,或堆放杂物。有些人家在房后附建单披顶的“披屋”,披屋一般作厨房、厕所、畜舍或堆放农具、柴草用房。

豪门大宅 旧时官宦、巨商和大地主的住宅,人们统称其为豪门大宅。其建筑占地面积大、布局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造型端庄、结构严谨,融木、瓦、石等建筑艺术为一体。宅院里有大量表现自然山水和反映传统戏剧故事的木雕、石雕、浮雕,这些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尤其是门楣的镶嵌,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更显示其“门第等次”。房屋的建筑有一进、二进、三进之分,两边为厢房,中间空阔之地称明堂,又称天井,用石板铺面。楼下正中的一间称中堂,作祭祀之用,上挂堂名匾额。中堂两侧为堂房,为主人的书房或会客之所。楼上的房间为内室,楼上正屋与厢房的檐口设有走廊,称“走马楼”。昔有“九进十明堂,跨进地板房,走出石明堂,花花帐子拖踏床。”的民谣,揭示了豪门大宅的非凡气势。大碶街道王隘村原有一官宦人家,祖孙三代皆科举出身,其建筑充分显示其府邸的特色:三进四厢房两明堂,有大门、仪门。大门的门楣上有“进士第”的匾额,门外有旗杆,旗杆是官宦之家且级品较高的标帜。以其房号称为“三一房”。由于门第的显赫,该房虽在20世纪50年代末已毁,但该地仍以“三一房”作地名沿称至今。又如新碶街道沿海村有张功房的地名,源出该地一巨商的房号,其房屋建筑,在当地亦堪称豪门大宅。

门 楼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的匾额。斗框边饰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图案。新碶街道石高塘林家大宅的门楣就显示了这一特征。有的匾额还显示出该房祖先根在何处。如大碶街道老贺村被称为“花墙门”的一清代建筑,其门楣上有“鉴湖遗风”的砖刻,可见贺姓的根在绍兴。有些豪门大宅在大门左右各放一对石狮子或一对石鼓。石狮子、石鼓不仅具有装饰美,且有驱祟保安之意。

照 壁 又称“照山”、“照墙”,是住宅大门外对着大门作为屏障的墙壁。照壁门面中心有一圆形图案,中书福、寿、喜喜 等吉祥之字,或绘有迎客松、松鹤延年、寿星等图。有些院落内正对大门处还立有一面较小的单独墙壁,叫影壁。按传统风水术的观点,住宅的大门是气口,设置影壁可免斜气直冲,既不封闭,又可保持气畅。

马头墙 我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的山墙形式,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而呈阶梯形,因其状如马头,故作马头墙。其作用除装饰美外,若失火时,还有防止火焰蔓延之作用,故又称封火墙。

新时代房屋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间,农村很少建房,偶有建房的,也十分简陋,有的甚至拾坟砖砌墙。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房,多为砖混结构,平房。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多为二层,少数为三层,有的还建有阳台,饰以不锈钢栅栏。个别富裕者建别墅式楼房,装潢考究,美轮美奂,每座建筑,前有围墙、天井,多为独立门户。90年代初乡镇政府做出了成批建房规划,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社区新村。在城镇,花园式公寓比比皆是,高层建筑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