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服 饰
发布时间:2023-02-20 19:19:33 来源:北仑区地方志系列丛书之一北仑习俗 阅读次数:

服 装

短 衫 短衫原为劳动者穿的衣服。短衫类一般由手工纺织的粗布做成,颜色也极单调,大都是黑、白、蓝色,即使有花色,也不过是条子或格子。男短衫是对襟(胸前正中开襟)的,下摆有两只口袋;女式则在右腋下开襟,纽扣多以布条打结制成,也有用铜或竹、木、骨制成的。下为短裤或长裤。裤的上端较宽,可以折叠,用布绳系住腰身,不使其褪下。女式长裤较短,外出或重要场合中,常在长裤外穿百褶裙。衣裤的腰身、袖筒、裤脚都很宽大。除单衣外,天冷时还穿夹袄、背心、棉袄、棉裤等。

长 衫 “劳心者”阶层穿的是长衫,或称为袍。穿长衫的典型服式,一般是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外罩马褂,颜色单调,长袍一般为蓝色,帽和马褂为黑色。民初服饰与清末相比,变化不大。由于男人剪去了辫子,长袍外面渐渐地不再罩马褂了,只是在婚礼或重大节庆时依旧。袍子的腰身、袖子也渐渐变窄,终于演变成长衫,头上戴的也换成宽边呢帽。

旗 袍 原为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直统式,腰部宽松,下摆不开叉,衣边绣有彩绿。一般的旗袍长不没脚,以将脚盖住为宜。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用。经过不断地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袍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现时穿旗袍反成时髦。

马 褂 原为清代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衫之外,合称“长袍马褂”。其形制长不过腰,对襟布扣,短衣短袖。民国初期,继续存在。那些清朝遗老、乡村士绅及工商界人士,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穿长袍马褂。新中国成立后,基本绝迹。

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首先穿着的服装。自1923年创制起逐渐取代了长袍短衫,直至20世纪末,一直为中国男子最通行和最爱穿的服装。它的形制特点是上装为翻领,对襟,五纽扣,前胸上下左右各缀一有软盖的方形口袋。衣长及臀,袖长及腕。下衣前面开裆,用暗扣,左右裤缝上端各有开口的暗袋,右臀部亦有一带软盖的暗袋。右前部分再设一小暗袋。中山装美观大方,各种布料均适合,可作礼物,也可作便服。

蓑 衣 蓑衣是用棕丝编织的雨衣,长衣无袖,下垂一层密集的棕丝,使不透水。现为雨衣取代,已不多见。

新中国成立后的服饰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民间的衣着仍很朴素,干部和乡镇居民穿卡其布料服装,色彩以蓝色为主。青年妇女尚天蓝色,俗称“摩登蓝”。山区农民仍有穿自制土布的。城镇青年穿“列宁装”“青年装”,不仅是一种服装的时尚,更成了革命的姿态。乡村和山区仍以传统款式对襟中装为主,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度流行大印花苏联花布,许多男青年亦穿花布衣衫。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经济落后,人们以穿打补丁的衣服为荣,即使稍富的家庭,也会滑稽地在并没有破的衣裤上缝上几个补丁。50~60年代以前,农村中有两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是当时生活和服装穿着的写照。70年代初开始流行国产灯芯绒。新娘常以大红灯芯绒做婚服。70年代中,社会上出现了“喇叭裤”,这种裤子裤腰稍窄,裤脚很大,状如喇叭。在当时被认为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的“奇装异服”,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争议。70年代末,尼龙、涤纶面料的服装风行城乡。中山装再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为男性青年青睐。女性青年从款式、面料到色彩都丰富多了。80年代,夹克衫、T恤衫、大衣、旗袍、休闲服、西装相继流行。女性开始流行褶裙、喇叭裙,到20世纪末年轻女子风靡吊带衫,西装是民间常见的衣着,高档西装成为社交场合的礼服。

帽子和鞋袜

帽 子 民国初期,城镇居民、乡村绅士冬天戴瓜皮帽、宽边呢帽,夏季戴金丝草帽。农民冬天戴猢狲帽,夏天戴蔺草编制的草帽,雨天戴竹篾编制的笠帽。渔民戴鸟毡帽,儿童戴“兔儿帽”“虎头帽”。20世纪50年代男子流行戴“干部帽”(圆顶或八角形,有舌)。60~70年代戴军帽(无军徽),80年代起戴工人帽、无舌绒帽和旅游帽。骑摩托车的戴头盔,青年妇女不戴帽,或用头巾,老年妇女爱用“包头”,冬天亦戴青绒帽。

鞋 清末民初城乡男女大都穿自制布鞋。有钱人家青年女子穿绣花鞋。幼儿穿“虎头鞋”。农民及小贩平日多穿草鞋、蒲鞋。雨天穿木屐,少数人穿钉鞋、套鞋。20世纪40年代球鞋、套鞋着者渐多。50年代兴穿胶鞋,但仍以布鞋为主。70年代盛行塑料凉鞋。80年代起穿皮鞋的渐增,至今遍及乡镇。现尚保暖鞋、旅游鞋,质量渐趋高档。穿“三寸金莲”的小脚老婆婆在70年代末还时有所见。

袜 20世纪30年代前多穿布袜,后穿纱袜。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年妇女穿美国产的化纤长袜,称为“玻璃丝袜”,曾风靡一时。20世纪60年代起国产化纤品尼龙、弹力尼龙、卡普隆袜等取代纱袜。

首 饰

民国时妇女多带耳环,至今尚存。城乡较富有人家多有一两件金、银、玉质或其他仿制首饰,如戒指、手镯、脚镯、钏、钗、簪等。农村中儿童戴银项圈、银长命锁较常见,直至20世纪50年代城镇仍有此遗风。“文革”期间,这些首饰在民间匿迹。60~70年代以手表为饰物。80年代以来,戴金银首饰者渐增。近几年来,戴金项链,宝石、玛瑙戒指者屡见不鲜。

发 式

辛亥革命后,破清朝遗风,男子剪辫子,剃光头,或留脑后发,剪平头。青年女子梳辫,垂“刘海”,婚后盘髻插簪作S型,或平肩发。20世纪50年代城乡青年剃西式分头。农村和山区青年女子多留长辫,60年代改为短发,80年代初又盛披肩长发。烫发,比较时髦,发型有蘑菇、沙爆等式。也有留披肩发的,或独束后披式的,俗称“马尾巴”。中老年妇女多留短发,或梳头挽髻。80年代起少数男青年一度追求港式长头发和烫发。焗油成为新时代广为流行的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