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21-148982
组配分类 区政府办公室文件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1-05-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气象水文综合类,地震,应急,安全
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21-148982
组配分类 区政府办公室文件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1-05-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气象水文综合类,地震,应急,安全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宁波市北仑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文件有效性 有效
文件编号 仑政办〔2021〕35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区垂直管理各单位:

《2021年宁波市北仑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5月25日

2021年宁波市北仑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宁波市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年度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两山”理念,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和省市自然资源部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署,遵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原则,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要求,力争“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全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为我区实施“双城”发展战略,推进“三个北仑”,提供更加可靠的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印发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全力推进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监管责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综合研究,完成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小港街道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新建3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雨量站,完成2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工程;科学调整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阈值,完善基于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的实时预警系统;强化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有效控制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危害和损失。

三、我区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及特点

(一)成因:我区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案例不多,常见的地质灾害多为人为活动引发,主要由个人建房、企业建厂、沿山修路等工程建设中不规范削坡造成山体稳定性破坏,并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中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除道路边坡外,其余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受危害人员相对较为固定。

(二)类型:我区现有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39处,类型以崩塌为主。

(三)特点:我区地处东部沿海,雨水充沛、梅汛期容易引起土体水量积累、台汛容易发生短时间的强降水,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四、重点防范时段、区域

(一)防范时段。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和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台汛期地质灾害易发是重点防范期。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以及发生强降雨至雨后48小时的时段,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同时,鉴于气候异常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应注意做好非重点时段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二)防范区域。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风险防范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重点巡查区、在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在建工程、沿山建房(建厂)屋后高陡切坡(开挖)和小流域泥石流沟谷等风险防范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五、工作要求

(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今年我区要按照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好辖区内“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化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

(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今年我区要按照《浙江省县(市、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与乡镇(街道)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和《宁波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要求,完成本辖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推进小港地质灾害1:2000风险调查,按照《浙江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做好项目设计和成果验收,严格控制调查质量,完成小港街道地质灾害1:2000风险调查任务。按照《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汛前大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好汛前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和农村山区切坡建房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成果,及时更新完善全区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

(三)加强地质灾害动态巡查。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制度,组织对本辖区(行业)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落实一批熟悉区域环境、有责任心的村干部补充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队伍中(网格员),指导群测群防员安装和应用“地灾智防”App,熟练掌握App巡查和灾情速报应用场景,发现险情,第一时间报告,迅速发出预警信号,疏散群众。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要加强对各单位巡查工作的培训和督促指导,对基层发现的隐患(风险),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四)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各街道要把各风险防范区摄像头和扬声器的安装纳入当地综合防灾建设任务,争取在台风来临前安装到位。同时利用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的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制度和预警联动机制。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电子显示屏和北仑发布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在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的同时,要扩大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受众面,实现社会化防灾。要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区气象局要根据我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布情况新增建设3处雨量监测站专业监测点。

(五)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当地街道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威胁区域(风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避灾安置场所等。遇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责任单位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隐患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责任单位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伤亡。

(六)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各街道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尽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工作部署,加快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队伍作用,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自然资源、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指导和监督。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问责制度

一是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责任制,组织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明确部门职责,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负责我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街道应当按照相应职责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改、财政、住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人民防空、气象、民政、公安、文广旅体、教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街道应当按照各自编制完成的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要求,储备抢险救灾物资和装备,确定避灾安置场所,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对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风险防范区,要落实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村和有关单位地质灾害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对群测群防网络运行状况和地质灾害危险区警示标志设置情况进行检查;对街道制作和发放“明白卡”到位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预警信号、人员撤离、转移线路、避灾安置场所等内容准确无误。各街道和相关部门要按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五查三十问”工作标准(详见附表),自查立改。

(三)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各街道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多形式、多层面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定期组织开展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的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群众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附件:1.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

2.核减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清单

3.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五查30问”工作标准

附件1: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

序号

县(市、区)

风险防范区编号

风险防范区类型

风险防范区名称

1

北仑区

330206FF00001

重点防范区

戚家山街道联合区域江滨支路88号宁波远东冷藏

2

330206FF00004

大碶街道横山村122号、123

3

330206FF00005

新碶街道算山村邱李王15

4

330206FF00006

一般防范区

小港街道新政村大阮家8号宁波万润特种油

5

330206FF00007

小港街道新权村宁波金昌废旧金属回收

6

330206FF00008

小港街道湖芳村天新机械厂

7

330206FF00009

小港街道五盟村正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后边坡

8

330206FF00010

小港街道东港碶村下蓬庵江邵线旁厂房(蓬莱寺西南200m

9

330206FF00011

小港街道冯家斗村东岗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10

330206FF00012

小港街道前进村汽渡路246号华达机械有限公司后边坡

11

330206FF00014

小港街道建设村姜家岙21号派挺机械厂后边坡

12

330206FF00015

小港街道建设村姜家岙17号奇伟包装公司后边坡

13

330206FF00016

小港街道红联村江南东路256号贝发金属笔厂

14

330206FF00017

戚家山江南东路63号顺鹰包装厂后边坡

15

330206FF00018

戚家山街道林唐村宏源路华美达机械制造公司

16

330206FF00020

戚家山街道联合区域江滨路328号、江滨支路68号、78

17

330206FF00021

新碶街道算山村炼化油港路北侧众安特种管业

18

330206FF00022

新碶街道大同村岙涨路288

序号

县(市、区)

风险防范区编号

风险防范区类型

风险防范区名称

19

北仑区

330206FF00023

一般防范区

霞浦街道书院村山下周155号隆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20

330206FF00024

霞浦街道霞西村劲锋工业炉

21

330206FF00025

大碶街道林头方村灵峰路1号鑫丰达模具

22

330206FF00026

大碶街道共同村盘岙66号、68

23

330206FF00027

大碶街道杨岙村180

24

330206FF00028

大碶街道东岙山村东岙243

25

330206FF00029

大碶街道杜家村46号原丁山采石场(气象局西侧)

26

330206FF00030

柴桥街道东山门村第二通道北侧东关集装箱堆场

27

330206FF00043

柴桥街道下张村河南顾

28

330206FF00031

柴桥街道高村胡家60号宁波市北仑易达铝业有限公司

29

330206FF00032

柴桥街道前郑村红星模具公司厂后边坡

30

330206FF00033

柴桥街道后郑村宁波北仑环港机械厂

31

330206FF00034

柴桥街道后所村沙溪路黄襄岙西南废弃采石场

32

330206FF00035

柴桥街道沙溪村西岙南侧山坡

33

330206FF00036

白峰街道白峰村蒋岙白峰迅达装饰厂

34

330206FF00037

白峰街道司沿村司沿路金家白峰纸箱制品厂

35

330206FF00038

白峰街道阳东村五眼桥碶宝林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36

330206FF00039

郭巨街道南门村埠漕头25号吴根法家

37

330206FF00040

郭巨街道大涂塘村新碶头13

38

330206FF00041

郭巨街道大涂塘村新碶头沿海中线旁永旺灯饰

39

330206FF00042

梅山街道梅中村永业机电厂

附件2:核减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清单

                                                               

序号

县(市、区)

风险防范区名称

风险防范区编号

原影响人数(人)

原致灾类型

原稳定性

核减原因

排查技术单位

1

宁波

北仑区

大碶街道横山村113188号风险防范区

330206FF00003

26

崩塌隐患

不稳定

已拆除房屋,人员撤离且下方场地已场平绿化和隔离。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附件3: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五查30 工作标准

序号

五查

30

工作要求

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是否清晰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或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由本级政府领导任召集人或负责人;制订工作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职责。

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机制是否明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或领导机构运行正常,定期召开会议、开展检查督查、通报等。

3

地质灾害应急和防治工作人员是否进岗到位

市、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分别设置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机构,核编人员在编在岗。

4

群测群防员是否调整到位

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每年汛前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防灾责任人和巡查监测人。

5

镇村两级巡防巡查主体责任是否真正落实

建立汛期巡防巡查制度,组织开展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6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否编制印发

拟订年度地质灾害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7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案是否修订完善

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修订完善部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案。

8

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是否发放到位等

制作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分别发放到防灾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

9

网格化巡查制度是否建立

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网格化巡查制度,落实网格巡查员(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网格增加一名群测群防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巡查要求。

10

群测群防员对网格内的隐患点、重点巡查区域及相应处置措施是否清楚

网格巡查员(群测群防员)清楚网格内的隐患点、风险防范区,明白工作职责,掌握紧急状况时的应急处置方法,并配备简易监测预警工具。

11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域是否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人口集聚的斜坡(边坡)、小流域沟口等重点区域,经常性组织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风险隐患,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12

巡查台账是否完善

对每次巡查填写日常巡查记录表,记录表包括巡查人员、巡查起止时段、巡查区域和地点、巡查事项、发现问题、处置过程、处置结果等;及时对巡查记录表进行整理汇总,建立巡查台账。

序号

五查

30

工作要求

13


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和问题是否落实责任人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等

对排查出来的风险隐患,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做好巡查监测工作,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避让搬迁措施。

14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是否开展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警)系统,并正常运行。

15

多部门联动的预警会商机制是否建立

构建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信息共享及时,会商和联动机制运行正常。

16

专业监测点仪器运行状况是否正常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专业监测点仪器运行正常。

17

临灾预警信号发布渠道是否通畅、有关人员第一时间接收到预警信息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鼓、逐户通知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18

防治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每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网格巡查员和群测群防员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19

山区群众是否参加过防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广泛开展面对山区群众的地质灾害识灾防灾、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

应急预案是否编制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

21

已查明隐患点的防控措施和应急避险准备工作是否落实

已查明风险隐患均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明确巡查监测要求,明确预警信号、逃离路线和避险场所。

22

受威胁群众是否参加应急演练、对逃离路线清不清楚

对受威胁群众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23

面对突发地质灾害是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有效处置灾险情

发生地质灾害后,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划定危险区并设置警示标志,科学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防止灾险情扩大。

序号

五查

30

工作要求

24

值班制度是否建立

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值班时段、值班人员范围和工作职责要求。

25

汛期24 小时值守制度是否严格执行

汛期安排人员进行 24 小时值守。

26

领导带班要求是否明确

明确带班领导,负责指导处理和解决值班期间发生的重要情况或问题。

27

具体值班人员是否落实

安排制定值守方案,明确具体值班人员。

28

值班电话和传真是否公开并保持通畅

公布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值班电话等,确保联系畅通。

29

值班台账是否清楚

建立值班台账,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如实记录值班情况、处理结果和待办事项等。

30

灾情险情报告是否及时到

按照《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告流程及时限要求,向上级政府、应急和自然资源部门及时报告灾险情情况。


附件: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