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团已经从清明的祭祀点心变成在春天的时令美食。每年3月下旬,在柴桥老街五马村的弄堂里,总是弥漫着艾草糯米的清香,飘香十里,令人口齿生津,垂涎欲滴。3月30日,记者循着香味走到村民张珍芬的家里,看见五六名妇女正忙得热火朝天,她们正在制作青团。
张珍芬的一双巧手在北仑也是出了名的,她说:“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青团,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直接买更方便,做的人就少了。但我觉得传统手艺不能丢,所以一直做到现在。”只因心中的这个信念让她一直坚持手工制作青团。
因为张珍芬家的青团全部使用纯糯米,松软香糯,就算放上一天也不会硬化,所以备受邻里青睐。“以前是大家托我做两个吃吃,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北仑城区、宁波市区、镇海等地的客人们也越来越多,每天忙也忙不过来。”张珍芬笑着介绍着,手中的活并没有停下来。
据悉,张珍芬每天要做1000多个青团,从早上6点半一直忙到中午。从早上8点开始,下了订单的居民会陆续前来自取青团。虽然青团是“一月点心”,但就是这一个月为张珍芬增加了两万多元的收入,让10余名村民多了一份“零花钱”。“我每年都来帮忙一起做,多一份收入,又不耽误家里做饭带孙子,时间很灵活。”正在帮忙的黄亚辉阿姨喜滋滋地说道。
在柴桥,像这样的老味道手工作坊还有数10家,分布在柴桥老街和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采青、制作青团和微商销售的季节性产业链。居民邵雅芝便是经常买了青团送给在外地的亲朋好友的长期客户之一,她说,现在这种原汁原味、馅料十足的老味道已经很少了,但是在柴桥都能买到,所以很多人托她买,而她作为柴桥人感觉很自豪。(记者 余姣姣 通讯员 叶晶晶 张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