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页
>年度数据分析报告

北仑区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2018年)

发表日期:2020-09-22 14:16:14 阅读次数: 来源:区流管办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和流动人口的快速迁移。流动人口为促进竞争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区域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掌握我区流动人口总量、结构、流向的变化,北仑区流管办结合公安机关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和全年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情况,就2018年度全区流动人口数据分析如下:

一、国家、省、市流动人口规模变化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2年的流动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7%,直到国家放宽了以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动才逐渐升温,并保持了持续上升状态,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8.5%。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2010-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从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发展出现新的变化,总量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人;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2015年减少了171万人;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4亿人,继续比2016年减少了82万人,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

《报告》指出,在未来一段时期,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五大城市群仍将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和城镇化的主战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京津冀城市群高素质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其次为成渝城市群,接下来依次是长三角、长江中游和珠三角。其中珠三角流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仅为16.42%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劳动力数量基本持平,全市流动人口劳动力总数为350万人、户籍劳动力总数为280万人,已经出现劳动力倒挂现象。

二、北仑区流动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分析

一是总量上,流动人口总量自2015年以来出现首次下降,但总体上仍保持稳定。我区流动人口数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60.20万人,后由于经济形势相对低迷,加之“腾笼换鸟”及“机器换人”政策的推进,区内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3年流动人口数量缩减至48.16万人,2014年回升至52.89万人。2015年至2017年,我区经济持续增长,流动人口数量也连续三年稳步上升,年均增速达3.7%左右。2018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流动人口总量回落至53.73万人,同比下降4.63%,为2015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但全区流动人口总量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二是分布上,以新碶、小港、大碶三个街道为主,其中,小港街道流出量较大。新碶街道、小港街道、大碶街道流动人口总量40.59万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5.54%。2018年,小港街道、新碶街道流动人口总量分别下降1.99万人、0.45万人,合计2.44万人,占全区流动人口下降总量2.61万人的93.49%。大碶街道、霞浦街道总量相对稳定。东部几个街道(春晓、白峰、郭巨、梅山)流动人口总量较少,除春晓街道总量略有下降外,其余三个街道总量同比微增。


2018年(万人)

占比

2017年(万人)

占比

总量增减

同比增幅

新碶

17.88

33.28%

18.33

32.53%

-0.45

-2.45%

大碶

11.23

20.90%

11.21

19.90%

0.02

0.18%

小港

11.48

21.37%

13.47

23.91%

-1.99

-14.77%

霞浦

4.34

8.08%

4.37

7.76%

-0.03

-0.69%

柴桥

2.28

4.24%

2.16

3.83%

0.12

5.56%

白峰

0.64

1.19%

0.63

1.12%

0.01

1.59%

春晓

2.17

4.04%

2.41

4.28%

-0.24

-9.96%

甬保

2.99

5.56%

3.08

5.47%

-0.09

-2.92%

郭巨

0.34

0.63%

0.31

0.55%

0.03

9.68%

梅山

0.39

0.73%

0.36

0.64%

0.03

8.33%

全区

53.73

100.00%

56.34

100.00%

-2.61

-4.63%

三是新生婴儿上,全区新生婴儿总数同比下降,但流动人口婴儿出生数量持续高于户籍人口婴儿出生数量。2015年10月全国开放二孩政策后,2016年、2017年户籍人口新生婴儿数同比快速增长,非户籍人口新生婴儿数也出现增长,但增幅明显小于户籍人口新生婴儿,说明国家二孩政策对本地户籍人口刺激作用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地户籍人口物质条件较好,对二孩的负担承受能力相对较强。2018年,户籍、非户籍人口新生婴儿数同比均分别下降16.30%和7.30%,总数同比下降10.81%,表明二孩政策激励作用减退。流动人口婴儿出生数量持续高于户籍人口婴儿出生数量,且流动人口婴儿出生后大概率会继续留在北仑学习工作,有助于推进“青年北仑”建设。


2018年(人)

2017年(人)

2016年(人)

2015年(人)

户籍人口新生婴儿

2285

2730

2548

2488

非户籍人口新生婴儿

3962

4273

4194

4183

合计

6247

7003

6742

6671

非户籍-户籍

1677

1543

1646

1695

非户籍/户籍

1.73

1.57

1.65

1.68

四是职业分布上,企业务工占绝对比重,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区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且趋势仍将持续。2018年,流动人口在我区各企业务工的有43.83万人,占总人数的81.56%。目前,户籍人口新生儿数量远低于非户籍人口新生儿数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区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并加剧。


2018年(万人)

2017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务工

43.83

47.12

-3.29

                  务农

0.34

0.36

-0.02

                  经商

0.86

0.94

-0.08

                 服务业

1

1.12

-0.12

其他(就读、治病疗养、探亲访友、无业等)

7.71

6.81

0.9

五是年龄结构上,流动人口未成年数量增长迅速,但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2018年,我区流动人口总量同比下降2.61万人,其中,16-40周岁的同比减少3.27万人,41-60周岁的同比减少0.41万人。劳动力(16-60周岁)总量下降3.68万人。我区流动人口总量下降,主要是受16-40周岁的青年人群流出影响。这部分人群受企业用工环境影响较大,且流入流出较为便捷。此外,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虽然总量较少,但同比增幅较大,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也是稳中有升,加剧了我区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紧缺矛盾。但与全省、全市同类地区相比,我区的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仍相对合理且以劳动力为主,目前我区非劳动力流动人口占比仅为11.96%,远远低于嘉善县(流动人口43万人)非劳动力流动人口占比20%左右水平,入学矛盾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2018年(万人)

2017年(万人)

同比增幅

16周岁以下

4.84

3.85

25.71%

16-40周岁

31.20

34.47

-9.49%

41-60周岁

16.11

16.51

-2.42%

60周岁以上

1.58

1.52

3.95%

六是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主体。初中文化最多,有32.17万人,占比59.87%;高中及高中以上其次,有12.37万人,占比23.02%。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合计44.54万人,占比82.90%,为我区流动人口的主体。相对而言,北仑区域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2018年(万人)

2017年(万人)

同比增幅

小学

4.2

4.35

-3.45%

初中

32.17

35.08

-8.30%

高中及高中以上

12.37

12.89

-4.03%

七是流入来源上,流动人口来源地仍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浙江省内流入人口3.76万人,占比7.00%,居第四位,前三位为安徽、河南、四川,分别流入11.69万人、7.26万人、6.09万人,三省合计25.04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6.60%。其中,安徽省阜阳市、四川省宜宾市、河南省周口市、安徽省亳州市、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滁州市在我区的流动人口分别达到52455人、17020人、16603人、11909人、11638人、11569人,上述六市流动人口位居我区流动人口来源地前六名,人数均在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型乡镇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可以忽略不计。总体来看,我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体上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省份

2018年(人)

2017年(人)

同比增减(人)

安徽省

116905

124208

-7303

河南省

72594

73522

-928

四川省

60890

65414

-4524

浙江省

37632

41294

-3662

贵州省

34467

36095

-1628

江西省

28608

30990

-2382

山东省

28375

29188

-813

湖北省

27118

29506

-2388

湖南省

25622

27845

-2223

江苏省

18141

19115

-974

重庆市

15954

16474

-520

陕西省

15045

16166

-1121

云南省

15352

14699

653

黑龙江省

8497

8150

347

甘肃省

7837

7154

683

      八是居住方式上,流动人口中以租赁房屋和单位内部住宿为主。租赁房屋的37.38万人,占总人数的69.57%;居住在居民家中、旅店、工地的6.98万人,占总人数的12.98%;居住单位内部的9.38万人,占总人数的17.45%。部分收入较低的群体,对房价、租金的承受能力低,集中居住在相对便宜的城中村出租房、城市边缘的城郊结合部,这些住房往往居住条件简陋,相当一部分是违章建筑,配套设施少,“脏、乱、差”问题突出,公共卫生状况更令人担忧,存在诸多社会安全隐患。我区自2017年以来启动非法“群租群居”三年整治计划,主要目的,就是消除治安、消防等各类安全隐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8年(万人)

2017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租赁房屋

37.38

39.71

-2.33

       居民家中、旅店、工地

6.98

6.41

0.57

       单位内部

9.38

10.22

-0.84

九是居住时间上,五年以上人群比较稳定,五年以下人群流动性较大。2018年,居住时间为一年至五年的人群出现一定数量的流出,这部分人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流入或流出顾虑较少。居住五年以上人群,则比较稳定,有长期在我区居住的意愿,这部分人群的增长,体现出我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入户、就医等公共资源方面服务相对到位。


2018年(万人)

2017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半年以下

13.08

10.77

2.31

半年至一年

11.17

12.3

-1.13

一年至五年

23.92

28.53

-4.61

五年以上

5.57

4.74

0.83

三、应对流动人口新变化的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流动人口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的急剧减少,几乎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劳动力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出台政策,从抢人才演变为抢人口。我区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区,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同时也是我区租赁房屋的主体,公益服务的主体以及社会消费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新时期,要进一步注重转变思想,树立“流动人口不是脏乱差,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口红利,是洪荒之力”的理念,明确流动人口流入带来的“得”大于“失”、“ 利”大于“弊”,真正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重视。

二是营造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居住体系。鼓励区内工业园区、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职工宿舍建设,就近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进一步推进现有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深化非法“群租群居”专项整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提供一批让流动人口住得安心、舒心的出租房屋。盘活现有土地住房资源,工业厂房改建公寓楼整治达标后,用于流动人口居住使用。进一步修订完善“积分入居”政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适当调整放宽申请门槛,提高补助力度,让更多的流动人口,尤其是中青年流动人口获益。

三是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量化积分为手段,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8年,全区义务教育段(小学、初中)新入学流动人口子女3819人,累计在读16011人。新入学人数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子女入学问题,依然是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流动人口在我区能否长期工作、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心城区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资源供给,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全面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此外,还要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确保同等标准、同样对待;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帮扶力度,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综合素质;要多渠道提供流动人口业余生活的文化供给,出台关爱措施,促进新老居民加速融合,为打造现代化临港智创之城、建设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