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家家传承良好家风,户户共创文明城市”——记红联社区融合组织副会长虞爱华
在北仑“红联社区”的融合性社会组织,有这样一对母子志愿者,每次参加公益活动,母亲总是带着12岁的儿子参加,“孩子从小就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成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虞爱华说。
1983年,虞爱华出生在江苏常州溧阳县。2004年,刚满20岁的虞爱华来到了宁波北仑,在一家餐饮店上班。在此期间,她遇见了一位热爱公益的男生,在一次次参加公益活动的接触过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了,这位男生也成为了虞爱华现在的先生。在北仑结婚定居生子后,虞爱华便辞去餐饮工作,全心投入到了家庭和公益事业中。
去年,在街道和社区的推荐下,虞爱华成为了红联社区融合性社会组织的副会长,为了进一步宣传积分入学、积分申领租房补贴、积分落户和垃圾分类等政策,也为了帮助更多的流动人口获得积分,她组织成立了“蚁哥蚁姐垃圾分类晚呼队”。这支队伍由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力量组成,成员可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相应积分。谈起成立这支队伍的初衷,虞爱华表示:“我这些年在做公益时,经常会去走访企业访问流动人口,每次聊到孩子问题时,不少年轻的父母们总会因思念不在身边的孩子而哭红了眼眶。我便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蚁哥蚁姐”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申请积分入学的时候积累更多的积分,让他们能够早日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在北仑安心的工作生活。”
虞爱华考虑到,“蚁哥蚁姐”白天都要上班,就想着利用晚餐饭点时间开展宣传,很多居民晚饭后都会出门倒垃圾,饭点正是宣传督导的好时候。于是,每天晚上6点,虞爱华会组织“蚁哥蚁姐”们分成两组,每组七八个队员走进红联社区的10余个小区里,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您若在小区楼道里看到身穿垃圾分类四色马甲,腰间别着一个自动播放如何分类垃圾的小喇叭,再挂着一排迷你四色垃圾桶的志愿队伍,那便是他们的身影,请给他们一个微笑和鼓励。
“蚁哥蚁姐”们不仅耐心地分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也会严格要求检查指导居民家中垃圾分类情况,好在小区居民们也都很积极的配合“蚁哥蚁姐”的工作,次数多了,便有居民主动要求加入队伍。于是,“蚁哥蚁姐垃圾分类晚呼队”从去年8月刚成立时的50人,发展到现在200人。
自文明城市创建以来,虞爱华组织并参加了大大小小共15场志愿者活动。每天早上7点-10点,她会组织30多名志愿者分组在步行街、菜场、兴浦街、振兴西路、江南公路、望潮路等道路清理绿化带和“牛皮癣”,遇见乱丢烟头、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也会积极劝导。每天早上8点-11点,还会组织另外4-8名志愿者分2组在渡口路和江南路十字路口配合交警执勤,目前一共劝导了30余起逆行、不戴头盔等不文明、不安全的电动车驾驶行为。
现正值暑假期间,虞爱华放假在家的孩子也会要求妈妈带着自己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虞爱华开始时会担心孩子太小,身体吃不消炎热的天气,孩子也看出来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便对妈妈说“妈妈你不用担心我,我现在已经是小小男子汉了,明年我都要上小学5年级了。爸爸妈妈都在积极帮助大家,我也不能拖你们后腿呀!”虞爱华听后内心很是感动和骄傲,“原来家长参加公益活动真的会对孩子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变得更加善良懂事、充满爱心了!”
点评: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这些公益举动或许很微不足道,但正是父母们这些善举正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家教家风和文明养成就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虞爱华家庭为代表的“志愿者家庭”积极响应了“家家传承良好家风,户户共创文明城市”的号召,推动了全社会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