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705X9/2020-76069
组配分类 政务动态 发布机构 霞浦街道
成文日期 2020-01-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党团综合类
索引号 1133020600295705X9/2020-76069
组配分类 政务动态
发布机构 霞浦街道
成文日期 2020-01-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党团综合类
“党员就要冲在一线,不怕牺牲!”——记北仑林大山“第一爆破手”、因公致残退伍军人张明发

2019年12月12日,第五届“北仑风尚故事会”宣讲比赛的决赛在区传媒中心举行。一位演讲者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张明发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记者在现场聆听之后,决定前去采访和看望这位已有59年党龄、今年已经80岁的耄耋老人。

几经辗转联系,记者日前来到张明发的家——霞浦街道霞西村3号,这里距离“张人亚党章学堂”仅200多米。走进老人30多年前花900元建造的屋子,记者看到房间非常狭小,陈设简陋。“客厅”里坐下我们2个人之后,他老伴只能站着和我们说话。

说起过往的经历,张明发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讲完了。经过“挤牙膏式”的采访以及他老伴的补充,记者还原了张明发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人工挖坑道异常艰苦,张明发在部队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重活累活危险活都抢先,在连队里第一个入党,还荣立了三等功。

“18岁、18岁,我参军到部队……”1959年11月,年满18岁的张明发在霞浦14大队建设水库。他哥哥看到部队的征兵启示后,告诉了他这一消息。当时,大队书记也对他说,保卫国家需要军人,当兵是很光荣的事。于是,张明发在哥哥的陪同下,去征兵处报了名。通过体检、政审等一系列程序,他成为一名军人。

在宁波集训一段时间后,张明发被分配到了舟山群岛的舟嵊要塞58队,这是一支曾经涌现出100多位英雄的光荣部队。经过新兵连的磨炼,他又被分配到了炮兵连。张明发勤奋好学,钻研炮兵业务,很快就掌握了炮兵技术。

20世纪60年代初,蒋介石不断叫嚣“反攻大陆”。作为东海前线的部队,也开始修筑工事“深挖洞”备战,张明发所在的炮兵连承担了挖坑道的任务。“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作业,爆破后坑道到处是浓密的粉尘和炸药味,我们整天待在里面,粉尘都可以当饭吃了,一些民工吃不了苦都跑掉了。”

张明发回忆说,在坑道里钻炮眼、填炸药、爆破、清运碎石,一旦遇到哑炮、塌方和松动的危石砸下,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随着坑道的不断延伸,已经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中,张明发从没有叫过苦,浑身充满了干劲,越是艰苦、越是危险的地方,他越抢着往前冲。由于表现特别突出,1961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连队里第一个入党的战士,还荣立了三等功。

有首军歌唱到:“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惜!”1968年11月,入伍将近10年的张明发,告别了绿色军营。“在退伍兵欢送仪式上,连长、指导员都抱着我哭了,他们舍不得让我走。”张明发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部队的一往情深。

正是在舟嵊要塞58队——这座英雄辈出的军队大熔炉里磨炼,张明发坚定了对党的忠诚和信念,也锻造出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第一次受伤:在林大山爆破排险中,张明发把安全留给了工友,自己挺身而上!一块篮球大的锋利飞石击中了他的嘴,辗转送到宁波医院,鲜血几乎流尽……

张明发1968年退伍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北仑霞浦霞西村,担任治保主任,一干就是10年。

轰隆隆!轰隆隆!1978年,沉睡多年的北仑林大山上,划破长空的一声声巨响,吹响了炸山填海建港的冲锋号,北仑开发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

造港工程需要大量的建设者,北仑港开发建设指挥部统一部署,成立了北仑港开挖工区,张明发报名参加了霞浦民工大队。建码头,首要任务是炸山填海,但是在所有民工队伍中,当过炮兵又懂爆破专业技术的只有张明发,他被大家尊称为北仑林大山“第一爆破手”。

这一年,张明发39岁,正值壮年,干起活来和在部队当兵时一样,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个人可以顶几个小伙子,“我饭量也很大的,一顿饭可以吃一斤多米饭!”他笑着说。

1978年11月,在组织实施一次爆破中,钻炮眼、填炸药、装导线,一系列起爆工作就绪后,张明发让大家后撤到200米以外的安全处隐蔽,他自己则在150米处按动起爆器。爆破结束后,第一项工作是排除山体上松动的危石,以防石头滚落砸伤在山体下运送石渣的人群。

排险,张明发又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他爬上山一点点清理掉爆破点周边的危石。不料,一颗篮球大小的锋利石块突然落下,瞬间就击中了他的嘴唇,10颗牙齿被打掉,嘴里全是血,人也被砸了。

张明发的老伴何亚素站在一旁回忆说:“我当时正在服装厂里干活,突然有个人跑进来对我说,快走!你老公被石头砸中了,交关危险,快去看看吧!”

何亚素连忙跑到施工现场,“他嘴唇血肉模糊,脸上也都是血”。她和工友赶紧把张明发送到医院,被告知条件所限,无法治疗。在嘴里塞满了药棉之后,救护车拉着张明发迅速往宁波二院转送。

“一路上,他嘴里的鲜血浸透了棉花,开始往身上流,衣服上也都是血。”何亚素说。送到二院后,没有床位,只能先在走廊里留观。“躺在病床上,张明发示意我,喉咙里堵得难受,喘不过气来,想吐。我就去找了个桶来,他哇哇哇就吐了半桶血。我当时吓坏了,赶紧去找医生,当时就往手术室里送。后来医生跟我说,如果再晚送来一会儿,血就会留尽的,连命都保不住了!手术时还把他满身是血的衣服都剪掉了。”何亚素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经过紧张的手术,张明发的嘴唇内外缝合了80多针!就连脖子处也进行了手术。记者看到,如今他嘴唇上下缝合的痕迹清晰可见。

第二次受伤:在对一块巨石打炮眼过程中,张明发凭经验感觉到会有危险。于是,他把正在山上作业的徒弟叫了下来,自己上去干,由于风钻的强烈震动,一块300多斤的大石头重重砸在他的左腿上……

张明发的嘴唇缝合手术完成之后,仅仅过了6天,他就又回到了爆破施工的工地上。

“为什么不等伤口完全愈合后再去工地?”记者不解地问。

“别人不懂专业的爆破技术,这个活危险性很大,我不放心。何况我又是党员,我不干,难道让普通老百姓去干?”张明发不假思索地说。

钻炮眼、填炸药、起爆、危石排险……张明发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哪里有危险,就先往哪里冲。

一次,在对一块悬在山体外面的巨石钻炮眼过程中,张明发的徒弟在山上打风钻,他站在下面仔细观察山体情况。凭着多年的经验,他感觉徒弟在上面作业会有危险。于是就把徒弟叫了下来,自己上去进行风钻作业。

由于大爆破后林大山的山体十分松软,加上打风钻产生的强烈震动,突然间发生了塌方,一块300多斤重的大石头瞬间向张明发砸了过来,出于本能的防卫,他迅速侧身一躲,身体是躲过了,不幸的是左腿的小腿部分被砸断了。他单脚跳着往山下挪,下面的人也赶紧上来把他抬了下去,并立即送往宁波医院。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危及生命,医生决定做截肢手术。

在手术室里,尽管打了麻药,但张明发的大脑是清醒的:“我听见了医生在用锯子‘吱吱吱’地锯腿骨,直到最后像掰毛笋一样,‘啪’的一声就断了,我知道小腿从此就没有了!”张明发说着擦了擦眼角。术后在医院躺了20天后,他出院回家继续休养。

刚开始,张明发对于缺少了一条腿很不适应,早上起来还是习惯性地“双脚”着地,但每次都是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那是戳心窝子的痛啊!由于老婆孩子都不在家,他只能艰难地扶着床帮站立起来。半年之后,他在妻子的陪伴下,专程去上海安装了一只18斤重的假肢。

作为一个残疾人,张明发失去了干重体力活的能力,家里除了微薄的残疾补助金外,全靠妻子一个人打工挣钱养家,经济变得窘迫起来。

“我一个人既要种田,还要到服装厂里打工。当时儿子只有11岁,女儿才5岁,钱最紧张的时候连孩子的学费都付不起,被老师一次次来催。”

妻子何亚素不止一次对张明发说:“你是因公致残,如今失去工作能力了,家里生活也确实是困难,可以向组织上反映一下嘛。”

但张明发却说:“我是个党员,怎么好意思向组织开口,或许还有比我更困难的人呢!”

为了赚钱养家,张明发在一家缝纫针厂当门卫,每月收入42元。几年后针厂倒闭,张明发又去了一家废油提炼厂打工。由于油桶滚落时的挤压,他的左小拇指又被压断了。

之后,张明发又换了几个地方继续打工。霞浦菜场建起来后,镇妇女主任介绍他到菜场打扫卫生,每月有三四百元的收入,这一干就是20多年,一直到60岁退休。

无论打工换了几次工作,也无论生活过得多清苦,张明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入党时的初心,并在很多时候都能自觉发挥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每当台风来袭,需要组织人员抗台,张明发总是主动请缨,他说:“危险时刻,我是党员,不能落后!”

村里有的老人对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有想法,聚在一起就发牢骚、说怪话。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张明发总是站出来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哪有北仑的今天?哪有我们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做人,要知足,更要懂得感恩!”看到身体残疾、日子又过得拮据的张明发都这样说,大家心服口服,发牢骚的人也少了。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张明发:“对当年爆破冲在前面、造成终身残疾,后悔过吗?”

张明发笑了笑说:“不后悔!入党誓词中说,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当过炮兵,又是党员,就要冲在一线,不怕牺牲!”

记者又问张明发:“如果北仑现在还有新的‘林大山’需要爆破,你还会不顾危险、冲在最前面吗?”

张明发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个党员,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