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50628/2019-00637 | ||
组配分类 | 批后公告 | 发布机构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
成文日期 | 2019-07-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50628/2019-00637 |
组配分类 | 批后公告 |
发布机构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
成文日期 | 2019-07-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宁波市北仑区四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于2019年6月28日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复,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1.总则
1.1规划编制目的
为保护四合历史文化名村,确保保护、发展、展示、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划。
1.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主体为四合古村,即四合公路以西、穿咸线以东、大河洋围合的区域,包含了四个自然村的绝大部分建设用地及部分农田和水域,总规划面积约73.21公顷。综合考虑保护要求与发展建设需要,规划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四合村村域范围,在村域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发展引导和规划布局,总面积约202.15公顷。(详见附图1)
2.规划原则与规划目标
2.1规划原则
(1)历史建筑与相关环境的原真性原则。
(2)风貌格局与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原则。
(3)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性原则。
(4)分期实施保护近远期的结合性原则。
(5)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协调性原则。
(6)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衔接性原则。
2.2规划目标
(1)深入挖掘特色与价值,丰富古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2)建立完善的古村历史风貌体系,维护四合村的整体历史格局和历史建筑群落的特色。
(3)完善保护区内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积极整治和引导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和环境设计,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4)提升四合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地位,开发多类型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四合村的经济发展。
3.北仑区四合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价值
(1)自然环境特色:山环、水抱、田中央。
(2)村落形态特色:三村环水、一村入岙,四大姓氏聚居成片。
(3)传统建筑特色:中晚清家族大宅院、民国小合院。
(4)村落人文特色:耕读文化、氏族文化、芦江流域文化。
4.保护范围
4.1核心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为村落内格局完整、传统建筑集中成片的地段,包含里隘片、中新屋片、魁斗桥连三进片、朱家漕片4个核心保护区,共计5.15公顷。(详见附图2)
4.2建设控制地带
规划以现状建成范围为基础,结合传统建筑的保护要求,综合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共计12.19公顷。
5.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的保护
(1)保护包括大河洋岸线、水塘、古井的位置、走向,以及水系断面、周边环境;保护包括古村周边的农田及田间道路
(2)保护村与村之间,以及村与山、水之间的整体格局关系:村与村之间预留出足够的视线通廊;保护芦江支流交汇的水系格局;保护大河洋东段、谢家桥与东侧双石人山的视线通廊。
6.历史街巷保护
6.1保护内容
保护里隘村、朱家漕村、麟角湾村类棋盘街巷结构以及群力村半鱼骨状街巷结构。
6.2保护要求
四合村历史街巷铺地已被整治过,基本为水泥路面,因此目前主要任务为保护街巷尺度和整治街巷界面。
保护街巷的走向、宽度、空间尺度、两侧界面风貌、相关历史信息等,要求贴线建设,保证界面连续性,原则上不允许改线或拓宽。
保护街巷的两侧界面,包括立面形式、使用材料和工艺等,主要保护街巷的两侧建筑维修、建设及改造必须以木结构为主,围墙界面应采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砌筑。
保护街巷相关历史信息,不得改变保护街巷的历史名称,并可通过设立标牌等方式介绍历史曾使用的其他名称及由来。
7.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7.1文物保护点保护
四合村现有2处区级文物保护点(乾房连三进、虞家后新屋),建议新增1处文物保护点(魁斗桥连三进建筑群)。(详见附表1、附图3)
按《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进行保护。
7.2历史建筑保护
建议将5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及8处风貌、品质较好的传统建筑公布为历史建筑。(详见附表2、附图3)
严格按照《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
7.3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规划确定 36 处传统风貌建筑,参照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详见附图3)
应当保持建筑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与色彩等,外部维持传统风貌,允许内部更新。
7.4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本规划区内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门楼、山墙、古树、古桥遗址、古井、河埠头等,其中门楼、山墙等依附于建筑进行整体保护修缮,里隘码头旧址、古桥旧址、河埠头、古树需单独进行保护。(详见附图3)
历史环境要素应原样保护,使用材料应与原材料一致或相近。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分级保护与管理。北仑区政府应做系统的普查,信息收集,记录整理,经专家核定后,划分保护级别。选取较高级别的遗产资源,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即采取抢救性措施。
(2)建立传承保护机制。通过对保护种类现状的调查确认,逐个制定保护方案并实施传承保护;建立传承单位、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采取资助扶持等手段,鼓励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建立非物质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科学研发,充分挖掘其生活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4)结合古村功能调整,对传统民宿和民间活动进行展示,建立一批民间文化博览馆、陈列馆等场所。
(5)建立保护工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用于四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保护,主要用于保护工程重大项目的保护和研究,珍贵资料与实物的征集、收藏、陈列与演示,传承人、传承单位的培育与资助。
9.总体功能定位与用地规模
(1)本规划将四合村定位为:甬东平原水乡重要的历史建筑与文化展示窗口;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文化旅游展示功能的古村落。
(2)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73.21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18.5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7.9平方米 ,水域3.13公顷,农林用地51.53公顷;村庄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村民住宅用地12.42公顷、村庄公共服务用地2.85公顷、村庄基础设施用地3.24公顷。(详见附图4)
10.支撑系统规划
10.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以200米为半径,每个村落组团均匀布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以就近满足村民日常需求。
结合历史建筑改造,形成四合服务驿站1处,作为四合村旅游集散中心,包含公交首末站;保留现有紫石卫生院、老年活动中心、村委会、永华禅寺;群力东5#民居改造作为四合菜市场;在原紫石中学地块南新建祠堂1处,作为四合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改造3处传统建筑作为文化展示馆;每村各设置老年活动室1处、公共厕所1处。
10.2道路交通规划
(1)机动车交通
通过村落组团之间道路线型优化和拓宽,形成“三横三纵”的道路格局,“三横”为里隘街、魁斗桥街、朱家漕路,“三纵”为四合公路以及两条纵向支路。道路宽度按4-6米控制,局部拓展至8米。
引导外来游客车辆停放在四合服务驿站停车场,村落组团间道路主要供村民机动车出入。古村内街巷实行机动车限行,一般不允许车辆通行,如遇紧急情况可允许通过。
(2)步行交通
古村内街巷维持现状2-3米(局部4米)尺度,交通保持步行方式,控制机动车通行,营造安全的步行环境。
(3)公共交通
结合游客服务中心设置1处公交首末站,设置魁斗桥站、朱家漕站、永华禅寺站、麟角湾站4个站点。
(4)公共停车场
规划停车场6处,主要结合四合服务驿站、村落组团布置,包括四合服务驿站停车场1处、里隘停车场1处、群力停车场1处、村委会停车场(现状保留)1处、朱家漕停车场1处、麟角湾停车场1处,共约3500平方米。
(5)慢行交通
规划沿大河洋建设滨水步道,与泛舟游览线路衔接,结合虎跪山、廿亩田岗现有步道建设环山步道,提供完善舒适的古村旅游环境。
(6)水上交通
依托原有狮子码头,修缮改善码头功能,摆渡于四合、柴桥之间,并设置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整治梳理大河洋,设置环河泛舟游览路线,结合沿河绿地建立水陆换乘点。
10.3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包括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等工程规划,在规划范围内暗器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10.4防灾规划
防灾规划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止等内容,在规划范围内按其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和控制。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层数 | 院落类型 | 保护范围 | 备注 |
1 | 乾房连三进 | 清 | 1 | 日字型 | n核心保护范围:建筑本体(三进院落及东西边厢房) n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外10米 | |
2 | 虞家后新屋 | 清 | 2 | H字型 | n核心保护范围:建筑本体(二进院落及东西边厢房) n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外10米 | |
3 | 魁斗桥连三进建筑群 | 清、民国 | 1-2 | 日字型、凹字型、一字型 | n核心保护范围:建筑本体(魁斗桥连三进、育房里、安德里等) n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外10米 | 建议文保点 |
附表1 文物保护点一览表
附表2建议历史建筑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类型 | 年代 | 层数 | 院落类型 |
1 | 孝房曹氏民居 | 里隘 | 宅第民居 | 清 | 2 | 凹字形 |
2 | 立恒堂+三要堂 | 里隘 | 宅第民居 | 清 | 1-2 | 原为日字型 |
3 | 继勒堂 | 里隘 | 宅第民居 | 民国 | 1 | 一字型 |
4 | 群力西10#民居 | 群力 | 宅第民居 | 民国 | 1 | 原位H字型 |
5 | 群力西1#民居 | 群力 | 宅第民居 | 清 | 1 | 凹字形 |
6 | 中新屋 | 群力 | 宅第民居 | 清 | 1-2 | 凹字形 |
7 | 魁斗桥新连三进 | 群力 | 宅第民居 | 清 | 1 | 日字型 |
8 | 燕诒堂 | 朱家漕 | 宅第民居 | 清 | 1-2 | 日字型 |
9 | 虞家新屋里 | 朱家漕 | 宅第民居 | 清 | 1 | 凹字型 |
10 | 虞宇舟民居 | 朱家漕 | 宅第民居 | 民国 | 2 | 一字型 |
11 | 李家老楼屋 | 麟角湾 | 宅第民居 | 清 | 1 | 一字型 |
12 | 麟角湾四檐大屋 | 麟角湾 | 宅第民居 | 清 | 1 | 回字型 |
13 | 四合粮仓(共4处) | 粮仓 | 1950年代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