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7084Y/2019-78577 | ||
组配分类 | 执行情况 | 发布机构 | 春晓街道 |
成文日期 | 2019-06-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7084Y/2019-78577 |
组配分类 | 执行情况 |
发布机构 | 春晓街道 |
成文日期 | 2019-06-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群山环抱三山村 通讯员 邹荣炜 摄
三山街景 记者 王涵真 摄
推门见绿 记者 王涵真 摄
双狮竹林 通讯员 徐 丹 摄
记者在采访 通讯员 张 峰 摄
本刊记者 王涵真 通讯员 张 峰 胡群倩
在北仑,有这样一个地方:解放初期,下辖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上世纪50年代,走出了一位手捧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的公社社长;2003年,它撤乡并镇,原本的繁华渐趋冷清;2015年后,崭新的春晓街道又赋予了它新的生机……这里就是三山村。
70年潮起潮落,70年革故鼎新。因为有了一脉相承的乡村振兴牵引,这座小山村得以挥别平淡的过往、积蓄成长的能量,以全新的面貌重归人们的视野。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应这场美丽邀约,举棋落子间,擘画出了三山村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光荣历史催人进
省委曾发出“浙江学三山”号召
夏日,阡陌纵横的大地上,一片片田地生机盎然,花木吸收阳光,茁壮成长;一户户民居散落其间,村民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一条条村道整洁干净,游人徒步慢行,纵情山水。
看着三山新貌,人们很难想象,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这里会有今天这般模样。
三山村作为原三山乡政府驻地,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如今看来是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可在几十年前,山和海“拦”住了三山奋进的脚步。
都说“穷则思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深知“道路一通,物资畅通”的三山公社干部带领着社员走上了“十年围三塘”的建设道路。在“拉拢洋沙山、大路平坦坦,千人欢喜万人赞”的表演唱中,有这样一句话代表了当时社员们的美好愿景:“宁波汽车通三山……运进来是新机器,装出去是土特产。”
据《春晓镇志》记载:“由于社员劳动积极性高涨,各种作物生长良好,预计1956年每个劳动日报酬可达2元多。”
然而,1956年8月1日的一场特大台风,使刚刚“站起来”的三山公社遭受到了重创。在广大受灾地区还在摸索要如何恢复生产时,三山公社因地制宜,迅速走上了自救的道路。
在时任三山公社党委书记、社长郑明元的带领下,公社成立了渔业大队,用被台风吹倒的树木造成渔船,还从舟山六横岛上请来了4位资深的“船老大”。随着鱼获丰收,渔业大队的规模也慢慢壮大。
此外,公社还通过开山造田、围海造田等方式,为土地资源拮据的三山开辟了良田,茶叶、金柑等经济作物相继产出效益,海边还晒起了盐、养起了蛏子、种上了棉花。
“我们这种穷乡僻壤能这么快通过自救恢复生产,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正确引导和群众的扎实推进。”三山村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邵福达说,当时,公社干部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办事走群众路线,还开展了劳动竞赛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春晓镇志》记载,1956年,三山年终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3%。
1957年3月,三山公社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先进单位,省委发出“浙江学三山”的号召。同年,郑明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8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劳模大会,他从周总理手中接过奖章,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在社员们看来,这份荣耀,属于郑明元,更属于整个三山。
寻突破产业转型
想方设法破解“成长的烦恼”
时间拨到上世纪70年代。三山人民的勤劳好做,有了更为丰盛的回报。
十六铺是老上海航运的集结点,岸上各种商号、店铺、仓库林立,车来人往。“我们三山产的西瓜通过航运也会送到上海十六铺码头去卖。因为三山的农业小气候好,而且还是沙地土壤,产出的农副产品十分优质,知名度很高。因此,那些年西瓜上市期间,码头上会专门挂出‘三山西瓜上市了’的牌子。”邵福达说。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地陆运交通越来越便捷,三山的农副产品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当时,村民的思想还很保守,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即使心里知道种稻谷不挣钱,但依然坚持在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三山乡双狮村农业基础较差、生产力薄弱,但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柴桥河头,有不少人与那边结亲。河头的花木产业起步早,已经有具有了一定规模,于是,双狮村民也甩开膀子,种起了花木。
双狮的变化最先被乡干部们看在眼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那时候,我们的乡干部说过一句话,‘什么时候稻杆子没有了,大家伙儿的收入就上去了’。”邵福达说。
又过了一阵子,其他村的村民看到双狮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从原先的较落后村一跃而上,心里也痒痒的,加上乡干部的积极引导,大家便开始尝试种植花木,直至花木成为三山乡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花木产业的“红利”很快就释放完了。由于市场趋于饱和,2010年前后,花木经济走上了下坡路。与此同时,不当的种植方式,也使三山土壤环境受到了损害。靠天吃饭、种地为生的农民陷入了苦恼之中。
2005年就当上了三山村党总支书记的叶云良,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13年,在这期间,三山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他悉数看在眼里,心中的着急和对发展的迫切不会比村民少一点一分。“农村是片广阔的天地,有着无限可能,我们要对自己的家乡有信心!”他说。
2011年11月30日,双向四车道的太河南路建成,三山人民终于告别了前往北仑城区要绕行昆亭岭的历史。同期,连接三山与慈岙的垛子岭隧道通车、连接三山与河头的狮子岭隧道贯通……交通“大动脉”和诸多“毛细血管”一一畅通,为三山的腾飞打下了重要基础。对比50年前表演唱中的景象,村民都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表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不久后的几年中,三山这块历经沧桑的土地再一次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沉下心厚积薄发
美丽环境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过去人们总有个印象:城市繁花似锦,乡村脏乱不堪。为缓解这种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不仅要在乡村振兴找到突破口,更需要施以科学手段来描“工笔画”。
为此,春晓对农村片区和新城片区制定了统筹规划,同时又深挖特色潜力,在区内较早提出:要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打造“美丽乡村”。从2013年起,春晓开始了“最干净村庄”(现为“美丽村庄”)的评选活动,通过每月督查和年底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力争让新农村环境面貌节节攀升。
在这场与垃圾作斗争的“拉锯战”中,三山村及各社干部充当“领头雁”的作用,倾注了很大心血。在曾经的三山村,房前屋后、犄角旮旯处总能看见垃圾和废弃物。村民造完房子,泥沙有剩余,堆着;村民整理房子,搬出了闲置的水缸、石板,堆着。
“是时候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了!农村改变要从我们先开始,让村民看到效果。”叶云良和党员干部们主动投入到环境整治中,连休息日也经常加班。渐渐的,党员的干事热情和环境实打实的变化感染到了更多村民,大家都愿意加入到环境整治中来。同时,随着“最干净村庄”以奖代补的制度模式的推行,村社之间你追我赶,氛围热烈,大大提升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
三山村的环境变好了,更多的资源要素也有了落脚的基础。春晓是全区乡村旅游的“先行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三山村花大精力“装点”了双狮社。2015年12月,该社首批民居民宿在首届土豆文化节当天隆重推出,开门迎客。
2016年12月,三山村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的主会场之一,精致的“村头、桥头、门头、田头”让参观者赞不绝口、流连忘返。了解过三山蜕变过程的参观者都说:“这是被乡村振兴点燃活力的村庄,是多年治理厚积薄发的写照。”
三山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做好水文章是村庄改造提升的重头戏。三山老街底下流淌着一条暗河,多年来一直被空心板封实。在改造中,由街道牵头,该村邀请了宁波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主任陆海和从春晓走出去的海归新锐设计师王灏。通过精巧的设计,把水系打开,村庄一下就灵动起来。并且,通过设置亲水平台、步道、景观灯等,使这条曾经的暗河成为风景优美的水岸空间。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间,双狮土豆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四届,以“旅游”为媒,小土豆卖出了好“身价”,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日渐增多。当年的“精神文明示范线”被整合提升后,成为了春晓乡村旅游精品线之一,并且内容还在不断丰富。村民不仅口袋鼓了、日子美了,对家乡未来的期待也愈发丰盈。“现在政府在实施‘两整两提’和‘清洁家园’,农村的环境提升工作一直在抓,我们见过这么美的农村,也不愿再回到从前。”村民俞爱国说。
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处处透着产业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的春晓三山,在乡村振兴这份时代考卷上,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之于乡村,就像是一棵常青树。乡村是根,乡村振兴是主干,人才、文化、产业、生态等等是大大小小的枝干,从枝干延伸,开枝散叶。
因此,脱离了乡村本体的乡村振兴是无根之木,最终总会烂倒;而被砍掉了乡村振兴主干的乡村沐浴不到阳光雨露,是长不高大的。
在三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上,从未轻视过农村与生俱来的肌理。在近些年的改造提升中,综合了村民、商户、游客的多方需求,在材料选用上,围绕白墙黛瓦的传统农居风格,从感官和使用上,都体现了美而实用、新颖别致又融入三山的整体气质,真正让农村具有“农村的样子”。
经历过一穷二白,度过了富足时光,耐住了沉寂停滞,也守住了发展硕果,如今的三山正向着新一轮的美丽蝶变而大步迈进。放眼今日,乡村振兴的三山实践正不断为北仑的“美丽乡村故事”赋予新的内容、刻进新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