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44576/2019-27784 | ||
组配分类 | 部门工作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19-04-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科技管理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44576/2019-27784 |
组配分类 | 部门工作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19-04-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科技管理 |
2018年,我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和我区创新落实“五大攻坚”“两整两提”决策部署,努力破解基层创业创新工作难题,加快提升科技服务成效,力促全区科技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我区荣获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全省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实现“六连冠”;荣获全省公众创业创新服务行动优秀、全省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先进单位,以及2017年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良好单位、人才工作先进县(区)银奖。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一是加快“两整两提”“科技争投”工作落实。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推进“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协调小组,制定《北仑区推进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北仑区科技局开展“两整两提、科技争投”大调研大落实工作方案》等,同时建立区科技局“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重点指标与重点工作清单“执行台账”制度,以及北仑区科技局“两整两提”专项攻坚行动联系村(社区)工作分工,围绕上级科技部门的考核要求,建立每月会商机制,明确进度节点,实行挂图作战。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完成落实科技创新指标情况分析调研报告一篇。二是强化创新政策落地。加快推进科技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券、科技金融等政策落地落实,同时针对当前科技创新短板,修订《宁波市北仑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新制定《宁波市北仑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北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等政策。今年全区共有112家企业享受2017年度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减免所得税10.55亿元,317户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减免所得税3.85亿元;发放科技金融贷款0.645亿元(累计1.41亿元)、科技创新券305万元(累计1125.78万元)。
(二)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12.2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3.7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76.4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05%。结合区域产业特点,以高端智能装备、压铸模具及产品集成、创意文具、环境功能材料和集成电路等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探索编制北仑区“1+5”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规划,目前已完成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申报工作。二是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年新增宁波市科技型初创企业164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7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家,目前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3家。三是强化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先后召开智能装备联盟第二届会员大会、智能装备技术论坛,并组织会员单位赴南京、合肥考察学习南京埃斯顿和科大讯飞等重点企业,为促进企业间交流、促进产业向高新化发展搭建平台。围绕助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成功促成我区与上海慧程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通过建设工业应用软件项目,为区内智能装备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研发和生产需求。
(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导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项目研发,2017年度全区R&D经费支出30.15亿元(剔除吉利汽车研究院2亿元),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2.96%。二是积极申报科技项目。今年以来,累计组织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企业研究院及工程技术中心、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及软课题、智团创业等各类科技及人才项目100多项;新创建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东方电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家,市级研究院3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6家;获评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认定区级科技项目80多项,完成项目验收10项。三是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层面的落实。举办模具产业知识产权创新大赛,共评审获奖项目23项;获得浙江省专利优秀奖1项,获得第十四届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发明优秀奖13个、设计优秀奖8个;新增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
(四)深刻科技合作交流。一是加快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配合做好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相关事宜,同时做好北仑华科城智能制造产业孵化园落地相关工作,9月,我区与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协议。努力做好“两院一园”北仑区域合作中心落地工作,我区成功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李泽湘教授团队成功签署了共建“两院一园”北仑区域合作中心协议。加快推进中英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以及区内“中字头”创新平台后续建设,强化这些平台对区域创新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各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见表一)。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我区2家企业入围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新材料行业优秀企业名单(其中宁波东立创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位居第一名)。组织企业参加吉林宁波周、宁波高交会、宁波智博会等科技交流对接活动,以及浙江省春、秋季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今年新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全区技术交易额达到14.02亿元,完成市年度考核指标。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提升。以着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业,积极排摸区域有潜力上规模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全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57912万元。
表一:区域重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
序号 | 平台名称 | 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 |
1 | 中英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 | 中英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北仑总院已投入运营,目前“4D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新型细胞级肿瘤早期普查技术产业化”项目已在梅山注册成立宁波威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获评北仑港城英才计划C类。今年该院2个剑桥高端人才项目被推荐申报北仑港城英才、港城精英计划。 |
2 |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 | 已建立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工作会议,项目建设招标工作已完成,各中标单位正在着手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工程设计。今年10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发改局批复。该项目位于北仑临港产业园,占地面积约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锂同位素装置、塑料加工装置、灭火F1230剂装置、聚乙烯催化剂制备及聚合评价装置、BM52HE FC-1601装置及配套设施等,总投资约2.37亿元。 |
3 | 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 目前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已引进岗位聘用人员30多人次,在站博士学位的岗位聘用人员20多名。该站单文坡副研究员荣获2018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
4 | 中科院智能化环境功能材料量产中试平台 | 于2018年1月开工建设,7月完成基建施工,8月份中试流水线安装,10月份试运行。目前平台已与申洲公司、德业集团等开展合作。 |
5 |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宁波北仑微电子应用研究院 | 中科院北仑微电子应用研究院办公场所项目对接工作相继开展,分别参与01、02、03重大专项研制,与生产线联合开展的异构集成工艺和PDK开发项目被列入2018年度课题指南,与ZX宁波等7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北仑区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联盟,并做好申报院士工作站前期准备工作。 |
6 | 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仑人工智能技术中心 | 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仑人工智能技术中心场装修已完成,已有智能语音翻译项目入驻,其人工智能展示中心也已建设完成。 |
(五)推进创业平台提档升级。一是配合做好中国(宁波)**工程师大会相关工作。大会期间,我局共邀请中科院系统及国外大院大所大学的院士、首席科学家、专家等62人,由专家带来高科技项目28项,牵头组织智能制造及生命健康专场,同时持续做好对专场中评选出的11个优秀项目的跟进工作。二是加快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加快开发区科创园科技展厅、海智众创空间等改造项目建设,同时努力引进培育高层次创业人才,全年共引进科技项目30个(其中智能装备项目8个,留学人员项目6个),目前3个项目正在办理注册手续。加快推进院士项目落户,成功促成澳大利亚俞镔教授与海尔施共建国际分子诊断中心、韩布兴院士与能之光合资项目落户园区、澳大利亚工程院章亮炽院士项目和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先进制造研究院落户北仑。努力做好国家及省市级人才项目申报的排摸和指导工作,组织申报市****计划22项、省**计划11项,国千计划7项,国万计划2项。三是加快推进众创平台建设。新增区级众创空间2家,凤凰科技城改造装修已经基本完成,招商招才工作已有效展开,已有16个项目签约、12个签约意向协议,5个项目申报宁波市“泛****”人才计划项目。
(六)加快推进科协工作。一是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新获批市级院士工作站4家,为历年最多,新创建外籍院士工作站4家,目前全区共建立院士工作站16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2家。充分发挥科协纽带桥梁作用,今年累计邀请6批次近20位院士、技术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开展科普报告、技术指导、科技对接等活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库”支撑。二是加大科普工作力度。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五个一百”科普活动为契机,举办科普系列活动40多场,参与人员达近3000人;组织开展中老年人智能手机操作培训18班次650人。加快推进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北仑生态文明教育馆被评为宁波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被评为2018年最受市民喜爱的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努力完善科普设施,新增科普画廊7座、安装科普e站5台,购买科普书籍800多册捐赠给区图书馆和相关社区,进一步增强公众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技素质。三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学会(协会),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今年分别成功组织了成功组织第七届北仑模具科技周、区内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及义诊服务等多场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四是加强科协自身建设。根据省、市群团改革总体方案相关精神,深化推进科协改革工作,其中新碶街道作为全市群团改革试点单位,于今年7月召开了第七次街道科协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新碶街道科协章程(草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街道科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科协主席。目前,其他街道科协改革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新成立骨科医院科协、通策口腔医院科协等企业科协2家。
(七)加强科技惠民举措。以深化推进区局科技会商工作为契机,继续强化科技对社科领域的引领支撑。今年以来,大碶街道金泉社区被认定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全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达到4家,居全市首位,今年省人大对北仑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我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执行工作给予了好评;成功举办中科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暨2018年度工作会议、第一届空间辐射生物高峰论坛等大型会议,对空间辐射、大气环境治理等领域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着力培育新型科技农业主体,鼓励引进现代农业科技,组织实施2018年农业科技示范项目8项;宁波北仑人民医院一项目新获批宁波市自然基金项目。
二、下步工作打算
2019年度,我局将继续深入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战略,全面落实全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我区创新落实“五大攻坚”和“两整两提”决策部署,以持续强化推进“科技争投”为引领,重点聚焦五大重点、努力增强“五力”,促进全区科技创新。
(一)深化科技改革,激发全域创新活力。一是抓政策突破。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工程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科技金融、孵化器管理等政策落地落实。二是抓“科技争投”和“两整两提”工作机制落实。加强对“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情况的监测、统计,并以此为抓手,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数据指标继续位居全市前列。三是抓企业创新主体落实。加大科技型初创企业、高新企业培育力度,抓好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强化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实施创新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带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扎实推进专利“提质增量”,深入开展专利“导航”工程,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层面的落实落地。四是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以在高端智能装备、压铸模具及产品集成、创意文具、环境功能材料和集成电路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力争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19年申报省级创新综合体成功。
(二)夯实平台建设,释放成果转化潜力。一是抓“中科院”在北仑集团军的成形。加快推进“两院一园”北仑区域合作中心、北仑华科城智能制造产业孵化园建设。同时,继续加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中科院北仑微电子应用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仑人工智能技术中心、中科院智能化环境功能材料量产技术研发平台等区域创新平台的后续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开展论坛、项目对接会等形式,加强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我区的落地转化。二是抓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北仑分会场、宁波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等线上平台,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区内企业转移转化,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三)完善众创体系,激发人才“双创”活力。一是抓现有创业孵化平台升级。加快推进现有创业孵化平台的提档升级,依托开发区科创园、智能装备研发园、开发区数字科技园等平台,整合利用社会多方资源,为科技创业提供更多便利化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为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培育创客发展打造完善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二是抓民营孵化器建设。加快华科城、凤凰科技城等民营孵化器建设,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造,努力促进新型科技孵化器做大做强。
(四)深入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能力。一是抓科普平台建设。强化推进院士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和企业科协等平台建设,促进企业融“智”创新。二是抓活动推进。充分依托各街道科协和区级学会协会及企业科协,创新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机制,借助全国科普日和会员日的契机,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科技沙龙、科普宣传等活动,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
(五)拓展“大科技”理念,提升科技综合实力。一是抓理念拓展。坚持把强化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巩固由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来摆放创新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一把手”狠抓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第一资源、第一短板。强化部门协同,努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合理分工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抓内容拓展。坚持以“大科技”理念开展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医疗、食品安全、防震减灾、美丽北仑等工作的引领作用。继续深化区局科技工作会商机制,重点在深化区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支撑“五水共治”和美丽北仑建设、模具产业知识产权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