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清明的情与景
发布时间:2018-04-05 06:18:47 来源:北仑新区时刊 阅读次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雨纷纷的时节, 也是草长莺飞的时光;清明节,是祭奠故人寄托哀思的节气,也是寻觅春光的踏青日。在二十四节气中 ,文人墨客也非常钟意“清明”万千思绪,尽在文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寻觅关于清明的文字,感受自古以来清明的情与景。

  由来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 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三月初一前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 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 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 ,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 ,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 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 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 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 ,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习俗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 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 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 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在北仑,清明人们要上山扫墓、做羹饭。扫墓有新坟和旧坟之分。下葬不到三年的称新坟,必须在正清 明这天,挑上一担丰盛的酒菜到坟头祭供,点上香烛跪拜,哭喊一顿。而且新坟必须在天亮前供毕,因 此自午夜(凌晨)起,就有人家上山,其用意是子孙后代尽早兴旺发达。过了三年的坟称旧坟,也称老 坟,旧时也要摆酒菜供祭,后来慢慢简化,只供些麻糍等糕点,将坟头及周边的杂草清除,并在坟头压 上些新土、插上花圈即可。

  此外,据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次参与我区民俗民间文化普查的乐胜龙介绍,在北仑部分乡村 还有祭扫始祖墓习俗。白峰街道白峰村乐氏族内规定,各户清明扫墓,必须先行祭扫位于竹家坑的始祖 叔颜公墓地,然后方可祭扫自家祖坟。而在霞浦街道戴家村,每年清明村里要派人担上丰盛的酒菜经清 水、城湾翻山越岭赴天童街戴家,祭供祖先。

  从前,无论新旧坟都会在墓前烧些锡箔、纸钱。如今,绿色祭扫渐渐被人们接受,也有不少人用献束花 、种棵树等形式来纪念先人。

  从山上祭扫回来后,每家还要做清明羹饭,祭祀的菜肴必须有十二碗。其中蛏子、蛤皮、鲻鱼、鹅肉、 麻糍是必不可少的几样菜,有子孙满堂、来年丰收等寓意。不过如今,也有不少人用献束花、种棵树等 形式来纪念先人。

  除了扫墓、做羹饭,清明节的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等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 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 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品读

  《琐窗寒·禁烛飞烟》

  宋·陈允平

  禁烛飞烟,东风插柳,万家千户。梨花院落,数点弄晴纤雨。傍秋千、红云半湿,画帘燕子商春语 。数十年南北,西湖倦客,曲江行旅。

  日暮。花深处。对修竹弹棋,戏评格五。携尊共约,诗酒云朋月侣。念旧游、九陌香尘,倡条冶叶 还在否。踏青归,醉宿兰舟,枕藉黄金俎。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 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 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 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 ,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 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 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 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 ,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