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靠政策二靠人。而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越来越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瓶颈。好政策是春风雨露,青年人是亟待滋养的树苗。在希望的田野上,树苗吸收光照雨水蓬勃生长,“生态”循环,生生不息。
农村呼唤青年人的“回归”。在春晓,一批80后青年正在把青春奉献给农村。他们的“回归”,让乡村更显生机与活力。
年糕“触网”,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阿拉宁波的传统水磨年糕都能做得这么新潮了”“你看,口味还蛮多,有紫薯味、红糖味、艾草味的”……在上周举行的2018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年年高”年糕的展台前吸引大量市民驻足。把“年年高”年糕带到文博会的,正是春晓的80后青年周裕君。
周裕君和年糕有着解不开的情缘。七年前,周裕君放弃了小学老师的“铁饭碗”,回到三山村扶起自家濒临倒闭的年糕作坊,做起了“俞家”年糕,挖空心思策划筹备加入电商“大军”。如今,“俞家”年糕淘宝店做出了“五皇冠”的好业绩。闲不住的周裕君今年则把重心放在了新品牌“年年高”年糕的推广上。
“大家都知道年糕是宁波特产,但却说不出一个能够代表宁波水磨年糕的品牌。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很多‘宁波年糕’,生产地却是绍兴、上海等地。”说到这里,周裕君露出了惋惜的神情。因此,他把年糕进行重新定位,“俞家”年糕主打宁波区域市场,新品牌“年年高”年糕积极抢占全国市场,使之成为能够代表宁波年糕的一个品牌,提升区域特产知名度。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相信,把‘诚信为本’放在心间,一定能把新品牌做好,从而带动乡亲增收致富。”周裕君说。
在位于三山村球山社的年糕坊里,每天都有工人在忙碌,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像我们这样年纪大的人,身体好的平时种种花木。自从来到年糕坊工作,旺季大家一起做年糕,淡季不耽误花木种植,还给我们增加收入。”工人周师傅告诉记者,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就业。
去年“双十二”,“俞家”年糕淘宝店订单超1万笔,成交额达50多万元。周裕君则被评为“2017年度浙江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有了这些年经验的积累和传统工艺的支撑,生产改良、渠道更新后的‘年年高’年糕品牌一定能打响全国,把宁波年糕做大做强。”周裕君说。
文化“掘金”,弘扬乡村慈孝风尚
首届慈岙村慈孝文化节开幕临近,丁莉丽又风风火火地“上线”了,这对村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天天看着她为村里的事情忙碌,真是太上心了。”村民徐阿姨看着丁莉丽长大,让她意外的是,大学毕业后,丁莉丽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又回到了农村,一干就是十年,还让这座山坳里的村庄为大众所熟知,更捧回了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书法村等荣誉。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曾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文化单调乏味。从前的慈岙村也是这样,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干活之余靠打牌、搓麻将消遣,村民精神空虚,民间文艺难以传承。
“文化是农村的根脉,慈岙村不缺文化,也不缺爱好文艺的村民,只是没有好的平台来展示和传播。”丁莉丽和村干部们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挖掘慈岙村最原始、最淳朴的文化内核,最终确定了“慈孝文化”这一总方向,立足于弘扬对幼慈爱、敬老孝亲的理念。
2008年开始,慈岙村着力加强硬件建设,投入数百万元打造文体活动阵地,文化礼堂内设有视听室、排练室、乒乓球室、健身室、图书室等功能用房。有着百年历史的王氏宗祠修葺后成为文化礼堂的一部分,展示着慈岙村的历史沿袭和族规家训。硬件的改善,转变了文体设施贫瘠的旧貌,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村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村民吸纳到文体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吸引大家参与文化建设。”丁莉丽说。在她的动员下,喜爱舞蹈的妇女组成了歌舞队、纱船队、曲艺队;有书法基础的村民把技艺传授给孩子们;中年人和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与失独、孤寡等老人结对,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
如今,村民离开牌桌、扔开麻将,自发地聚在一起,自排自演、互帮互助。“大树下故事会”“夸夸我的媳妇我的婆”“小书童亮家风”等活动深入人心,全村遍地开满“慈孝花”,芳香浸染春晓大地。
旅游“快车”,提振乡村发展动能
“周末有一批企业工会组织的自驾游游客要来三山,你准备一下讲解。”接到通知的周晓菠又要加班了,不过在她眼中,这样的加班很值得。“来村里的游客越多,说明我们的乡村旅游越旺,牺牲下休息日也没什么。”周晓菠说。
作为三山村双狮党支部副书记、三山村团支部书记,周晓菠给自己的定位更倾向于“乡村旅游中的小导游”。“我这个‘小导游’不仅是给游客做讲解、指方向,还要领着村民一起看到乡村旅游的美好明天。”她说。
在春晓,有民丰村这样的乡村旅游“尝鲜村”,以点带面,推广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愈发明晰。2014年,新农村改造后的三山村焕然一新,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优越的双狮社被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之列。
起初,村民对于“农村也能搞旅游”的想法信心不足,大学毕业的周晓菠成了沟通的桥梁,她一次次走进有条件开办民宿的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把扶持政策讲给村民听。村里有些年轻人在城区上班,得知老家要发展乡村旅游,十分支持,回家给父母做起了思想工作。
思想通了,思路明了,就能撸起袖子干。2015年,首届双狮土豆文化节暨民居民宿开业活动举行,双狮社的首批7家民宿集中开门迎客,一经推出就收获较大反响。
活动举办一两天,前期筹备却要几个月。为了把活动办好,周晓菠和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头脑风暴,商量活动流程,落实执行细节。民宿开业要提前帮村民办理证照,通过各项安全检查验收,还要采购活动所需食材、联系演出队伍、安排参观路线……事无巨细,周晓菠都亲历而为。一晃,双狮土豆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三届,每一届都有她的身影。
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三山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辖内现有民宿18家。随着春晓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投用,周晓菠又增加了一项新工作,和乡旅创客工场的同伴们一同担当乡村旅游的“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