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理解、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省厅“工作推进年”“能力建设年”,市局“行为规范年”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思路、找短板、搞调研,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端,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2016年主要工作
(一)统筹谋划力保区域发展。
一是用好增量实现精准投放。围绕“项目、空间、占补”三大要素,前瞻性考虑重大项目、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现代高端服务业、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等领域用地需求,按照建设规模、亟须程度、占补指标情况等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新增用地精准投放。全年报批9个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和中心城区用地方案,涉及新增建设用地993亩,其中农用地981亩,耕地958亩,获批7个批次,全力保障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民生、产业项目用地。二是管好存量优化供应结构。加大盘活和消化存量建设用地力度,结合存量建设用地状况,合理确定总量、结构、布局与时序,科学制定土地供应计划。2016年,全区供地63宗,面积4151亩,其中挂牌出让经营性用地9宗、面积398亩,工业用地20宗、面积1712亩;协议出让3宗,面积306亩;划拨31宗,面积1735亩。三是围绕大局服务重点项目。围绕稳增长促转型发展大局,建立重大项目备忘录,逐一排定用地保障计划,倒排时间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局领导带队与用地单位开展会商座谈,及时协调解决用地保障中出现的问题,为重大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象山湾疏港高速、550KV甬港变、穿山港铁路支线(北仑段)、北仑-大榭天然气管道工程、六横公路、220KV昆亭变完成用地预审、规划调整等前期工作,穿山铁路支线(北仑段)用地报批正在积极推进,已上报市局审查。
(二)量质并重严守耕地红线
一是扎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根据“十三五”规划期内新增项目安排情况,优化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实行最严格保护。全区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8488公顷,示范区2630公顷,做到了“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同时,按照“保护优先、应划尽划”的原则,组织做好耕地占用举证工作,综合考虑划定要求和区域实际情况,落实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形成城市开发实体边界。目前划定方案已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全面启动耕地保护有偿机制,对区内所有耕地(包括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按照100元/亩/年的标准进行补偿,年度补偿资金已发放到位。全面实施耕作层表土剥离和再利用,区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对剥离表土存放点、后续利用及费用等事宜予以明确。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按照《关于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做好设施农用地审批,严厉控制对耕地的占用。积极推进“611耕地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实施“旱改水”和耕地提质改造。及时完成下洋片二期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标准农田1960亩。加大垦造耕地力度,8个垦造耕地项目完成验收;探索实施春晓干岙生态休闲板块围涂造地项目,“以时间换空间”落实耕地占补数量与质量双平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三是强势推进执法“双剑”行动。坚持“理旧”与“控新”相结合,开展违法违规用地集中整治“亮剑行动”,清理整治完成逾期未归还临时用地17宗、未处置违法用地12宗,重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43宗,整治率均达100%。进一步加大新增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力度,开展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绿剑2号”行动,处置新增占用耕地违法行为21宗。出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办法,构建多部门违法线索传递、业务咨询和信息共享机制,努力将两违行为“消除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三)“补短强优”深化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盘活挖潜存量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通过“退二进三”(2宗38亩,收益金41万元)、“退二优二”、收回置换、矿地利用等方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年共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207亩,完成市局下达年度任务的368%,同时,结合“三改一拆”工作,依法解决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中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对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将形成原因、处置措施专题向区主要领导汇报,全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097亩,盘活存量土地2027亩。二是加强临时用地管理。按照省厅“亮剑行动”的部署,对历年审批临时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回头看”,拟定分类处置方案,破解历史遗留难题。加强临时用地管理,调研出台《临时用地管理办法》,切实规范临时用地行为。三是深化探索集约用地新机制。加强对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对1999年后供地数据进行全面清理,完成全区2411家工业企业用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局改革创新工作的要求,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试点,对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状况、投入产出、综合效益等全面评价,探索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新机制,已形成试点报告。四是强化土地批后监管。坚持以规范促集约,落实以履行土地出让合同为核心,以动态巡查为保障,以复核验收为抓手的土地批后监管制度,实现从土地交付、开竣工直至投产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全面落实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决策以及各部门批后共同监管机制。全年收取开发建设履约保证金6581万元,税收达标保证金4650万元(其中使用银行保函2550万元)。持续推进上海督察局土地利用管理观测点工作,以“问题导向”原则报送季度分析报告,连续四年获得“成效突出观测点”称号。同时,2016年5月,我区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四)多举并进优化矿政管理
一是规划促完善。高度重视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的修编工作,将矿地利用与废弃矿山整治紧密结合,深入挖掘矿地可利用资源,拓展区域用地空间。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二是服务更精细。做好矿产服务保障工作,重新梳理采矿权审批流程,采矿权审批实现二次提速,平均办理时限缩短2/3,积极同市局、省厅对接,加快重大项目采矿权设置审批速度,有力助推小港姚墅区域防洪工程、宁波大工业供水工程、穿山铁路支线等重大项目进展。三是管理更规范。完善集体决策机制,对采矿权出让方案及重大管理事项提交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讨论。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批后监管,持续推进采矿权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深化矿产资源越界开采分类处理办法,切实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同时,加强矿政“一张图”建设。四是生态更注重。结合“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开展矿地违法违规利用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需治理废弃矿山“三项”大排查,制定地灾点和废弃矿山治理计划,其中小港羊角山山体滑坡、霞浦高速出口戴家山等治理工程已列入年度区政府投资项目调整计划。目前5个治理工程已顺利开工。开展矿山粉尘防治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一矿一策”备案整改机制,对在采矿山全环节进行工艺改进,矿山粉尘防治达标率达到82%,率先提前完成市考核任务。五是防灾更有力。深化我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重点监管的地质灾害点落实责任到街道,细化防御要求以及在不同响应等级下的应对举措。完善区、街道、村、点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多渠道宣传地灾防治知识,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升防灾能力。
(五)重点发力强化民生服务
一是全力破解农民建房难。按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应保尽保”的原则,深入开展年度宅基地需求调研,联合规划、街道等部门实地踏勘、“看图会审”、共同决策,针对性下达年度占用农用地建房指标269户。及时配套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农转用报批审查,精准保障无房户、困难户和危房户建房需求。同时,推进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区政府于今年十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施意见》,从申请对象、分户条件、审批流程、批后监管等方面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二是大力推进“阳光征迁” 。以保护群众利益为核心,严格执行征迁法规政策,深入推进依法征迁、阳光征迁工程,全力协调安置房建设管理。全年完成征地821.6亩,完成拆迁1627户拆迁面积42.9万平方米,交付安置房2177套住宅面积23万平方米。创新开展“城中村”拆迁,采取“模拟、分块、阳光”为主要特点的城中村拆迁新模式,受到媒体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为旧城改造拆迁积累经验,今年新启动7个城中村项目。三是启动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努力克服时间紧、系统复杂、新政密集出台等客观因素,积极推进完成职能整合、系统建设、数据清理、建章立制等工作,5月26日,顺利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分片实行“一主三副”的窗口服务模式,审批岗位进驻各分片区窗口,减少管理层次,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实施以来发放不动产权证书22137本、不动产权证明21242份。加强与海洋、农林部门对接,完成海域使用权登记资料移交前的准备工作。四是行政审批规范提速。按照“行为规范年”要求,配合市局做好27项权力事项梳理,为落实责任、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规范行为等奠定基础。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全部进驻区统一审批系统协同办理,对前置申报材料全面“瘦身”,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2.8个工作日,项目审批提速80%。
(六)多措并举狠抓队伍建设
一是强培训、深调研,塑务实作风。分局建设“国土讲堂”、领导上党课、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学习、部门学习、知识测评等多个学习平台,同时,借助区干部学习网、“两学一做”专项学习教育活动、专题宣讲团、微型党课巡回等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全年开展各类集中学习活动40余次。加强政策调研,各科室(队、所)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形势和基层工作实际,开展年度调研,全年形成调研文章15篇。加强工作调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宅基地用地需求、宅基地管理政策调整、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重点工作,赴相关部门、各街道(乡镇)、管委会等征求意见,“一把手”带领领导班子成员多次赴发改、城建、规划、招商、公建中心等部门及相关街道开展工作协调对接。2016年共调研、走访街道20余次,组织专题政策调研活动10余次。二是搭平台、出实招,提综合素质。加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建设,优化干部知识、年龄、经历结构,调整多名班子成员分工,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中层干部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轮岗交流,培养“懂全局、知本行”的多面手,激发干部队伍创业创新活力。严格执行干部任免程序,公开、公正、公平地推荐、选拔干部,建立中层后备干部动态储备制度,今年公开推荐后备干部3名。同时,为干部搭建演讲竞赛、述职述廉、调研成果评选等展示平台,满足干部成长需求,真正将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三是找短板、补短板,助工作落实。开展“找短板、补短板”专项行动,召开专题研讨会,直面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建言献策;针对性出台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同时坚持目标导向,对重点工作实行“一周一报”倒逼制度,强化督查力度,确保工作不折不扣落实。
(七)深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抓好主体责任落实。深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出台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一把手”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相应科室(队、所)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和责任落实,全年共召开5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完善履职汇报和廉政谈话制度,由班子成员向党组汇报“双岗双责”履行情况4次,纪检组向党组汇报监督执纪履职情况4次,分管领导听取相关科室(队、所)履责情况汇报2次,年终全体党员干部开展述职述廉;全年“一把手”开展中层以上干部集体谈话、岗位任免谈话、警示性谈话、诫勉谈话共计32次。二是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强化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绘制国土资源业务权力运行路线图和项目审批流程图,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全面系统排查廉政风险点,准确定级、细化措施、精准防控。修改完善了24项规章制度,做到有规可循,全面防控。加强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对中层及以下干部参照领导干部个人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教育防控,开设网站廉政教育专栏,建设办公区域廉政长廊等,增强拒腐防变免疫力。三是抓好纪检监督执纪。严格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市委“20条措施”等作风纪律有关规定,做到常抓常新。抓好作风效能监督,全年共组织集中检查4次,明察12次,暗访10次;对5人次进行警示性谈话,1人给予诫勉谈话,1人调整工作岗位;纪检组听取业务工作执行情况汇报15次,并对3个科室提出了指导意见。四是抓好巡察整改。积极配合市局第一巡察组开展好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工作,针对巡察反馈意见,分局党组先后召开3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班子其他同志为成员的整改落实领导小组,全局上下坚持问题导向,深剖原因、查找症结、倒排时间,整改取得实效,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以巡察整改成效有力推进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难。我区项目建设大多位于平原耕地区,水田占到85%以上,等级多为8等、7等,质量比较高。受制于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的现实情况,目前一时无法垦造出质量相当的耕地或水田,异地调剂的耕地质量等级也难以匹配,给土地报批带来影响。
(二)历史违法用地处置难。省厅要求对历史上形成的违法用地要加快处置,但历史违法用地涉及时间跨度久、社会影响复杂,且产生和存在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上报和处置过程中感到十分“棘手”,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处理历史违法用地难度加大。
(三)批而未供土地消化难。一是2010-2011年我区梅山保税港区废转盐田面积过大,地块出让前期配套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尚需时日;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用地需求趋缓,供地量有所下降,尤其是部分旧城改造项目推进难度较大,造成一定时间段内存在批而未供土地;三是部分地块征地拆迁难度加大,特别是扫尾进度慢影响到供地速度;四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我区逐步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土地供应随之瞄准精准投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供给速度。总体而言,我区批而未供土地绝对数量虽然较大,但结合整体供地率以及年度土地供应量来看,仍处于相对合理区间。
三、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我局将以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提高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将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由增量保障为主向增量存量并用转变,由资源供给为主向资源保护和结构调整为主转变,着力提高国土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更高水平服务区域发展。
(一)科学谋划国土空间,促发展格局更优化
一是形成一张规划蓝图。按照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的要求,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进程,努力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规、控规及其他专项规划的多规融合,加大形成一张规划蓝图。二是对接优化功能区块。针对国际贸易、港航物流、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港口产业和港口后服务业及高端商务、高端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高端新兴产业,加大重大功能区块和国土规划空间的对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三是服务梅山新区规划建设。提前谋划、前瞻考虑,以规划建设宁波梅山新区为平台,抢抓机遇,在土地集约节约合理利用的基础上,用足用好政策,向上争取规划空间和要素指标倾斜,向山、向海要空间,举全区之力助推梅山新区规划建设。四是强化永农保护与监管。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实施基本农田占用论证制度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基本农田及示范区用途管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全面监测监管,强化事中事后全程信息化监管,严格控制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二)精准配置增量用地,促资源保障更有效
一是科学配置指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以项目定计划、以空间定计划”的年度用地计划管理机制,按照建设规模、亟须程度等进行项目用地统筹安排,严把新增用地关口,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杜绝向过剩产能和低水平重复产能供地。二是全力服务重点。按照“全要素配置、全方位保障”的战略思路,加大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对选址已确定的重大项目积极调整用地布局,预计为黄山路西延、329国道改建、铁路平改立(新大路)、通途路东延、象山湾疏港高速、社会福利院扩建等预计布局3000亩,并优化用地审批服务,全力助推项目落地。深入推进“破解农民建房难”专项行动,对真正有需求的无房户、困难户、危房户实现“应保尽保”。三是细化用地投放。深入实施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行企业分类评价制度和差别化供地等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行业生命周期、企业实力及经营状况等探索优化土地供应。强化准入管理,定期更新区域产业用地投资强度、产出效率等准入标准。同时,针对今年新基准地价调整后对我区土地出让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积极做好衔接适应工作。2017年全区计划公开出让土地3903亩,其中经营性用地计划出让1443亩,工业(仓储)用地计划出让2460亩。
(三)深化多样保护举措,促资源保护更有力
一是加大建设性耕地保护力度。统筹协调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与全域城市化强势推进之间的矛盾,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占水补水”的要求,打好“内部挖潜、异地调剂、补改结合、提质改造”组合拳。第一,“以时间换空间”,着力推动春晓生态休闲板块围涂造地工程。第二,“补改结合”,推进郭巨大涂塘耕地等级质量提升工作,同时,加大“旱改水”工作力度。第三,推进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第四,全面启动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对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储备计划的地块实施表土剥离。二是加大激励性耕地保护力度。施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落实补偿资金,促耕地保护责任落实。研究加强“旱改水”、建设用地复垦等资源补充要素,加大激励性耕地保护。三是加大管控性耕地保护力度。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及示范区保护、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611”耕地保护工程等纳入考核内容。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充分运用无人机、移动一张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执法监察成效,确保新增违法行为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四)深度挖潜存量效益,促资源利用更集约
一是加大盘活挖潜。加大盘活和消化存量建设用地力度,针对批而未供土地,加快实施征地拆迁、土地前期开发、分类开发利用、项目审批等;针对供而未用土地,完善促进处置利用、落实制约措施、加强全程监管的政策措施。调查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利用规模、结构、分布及潜力,促进农民建房用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盘活。二是促进低效开发。加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通过“退二优二”“退二进三”“零土地增资、技改”、提高容积率等模式改造提升,加快临港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助力推进联合开发区域、滨江工贸区和大港工业城重塑提升。三是强化土地储备。充分发挥土地储备“蓄水池”作用,按照新型城市化和全域城市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工程,根据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旧企业搬迁、产业转型升级等实际情况编制实施年度土地储备计划,通过统筹收储,实现科学调控城市用地、优化用地结构。
(五)强化统筹开发保护,促矿政管理更高效
一是更加注重集约开采。深入执行规划分区管理以及矿业权设置区划制度,严格执行新设经营性矿山设计最低年产100万吨规模准入制度,做到“高门槛准入、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监管”。规范采矿权批后监管,探索实施采矿权延期保证金制度,严厉打击超期行为。二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对“新设矿”“生产矿”和“废弃矿”实行不同的管理。对 “新设矿”优化矿区选址,避开“两路两侧”生态敏感带,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对 “生产矿” 落实采矿权人生态治理主体责任,边开采边复绿边防尘;对“废弃矿”综合治理,宜用则用宜绿则绿。三是更加注重民生维护。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启动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研评价工作,加强村级企业预警预报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六)着力抓好基础治理,促民生服务更扎实。
深入推进“破解农民建房难”专项行动,继续对真正有需求的无房户、困难户、危房户实现“应保尽保”。深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加速推进林地及海域职能整合、建章立制等工作。探索梅山岛宅基地退出和提前安置政策。继续做好“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切实有效改善民生。积极做好行政服务创新工作,探索“单一项目窗口直办、复杂项目串联办理、重点项目跟踪办理”,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完善国土资源所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机制,提高基层服务保障能力。
(七)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促党风作风更优化。
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活动计划,抓好监督指导,以学促思、以学促改、以学促干,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双岗双责的落实,落实好任前谈话、廉政谈话、民主恳谈、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注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成果运用,将廉政行为动态监察与双岗双责履职情况相结合,适时进行廉政风险预警,完善党风廉政惩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