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4449B/2016-133047 | ||
组配分类 | 十三五 | 发布机构 | 区府办 |
成文日期 | 2016-08-3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4449B/2016-133047 |
组配分类 | 十三五 |
发布机构 | 区府办 |
成文日期 | 2016-08-3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前 言
“十二五”期间,北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全力打造“美丽北仑”,在治污减排、五水共治、生态创建、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三五”时期,是北仑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重塑发展优势和实现再出发的关键时期,以“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水平跻身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为战略目标,打造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城区,全面建设港口经济圈核心区。新的目标和方向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将给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带来挑战。
为做好“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宁波市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法规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实施期为2016-2020年,实施范围为北仑区行政辖区。
一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工作成绩
“十二五”期间,北仑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坚决落实治污减排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稳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在临港工业密集的重镇打造生态区,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实现了工业和生态的双赢共荣。
生态文明再上新高。2014年,全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现场考核验收,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验收并被三部委批准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区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全覆盖地区。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全区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区,成功捧获省级“五水共治”大禹鼎(全省县、市、区仅15个)、市级“五水共治”金奖(全市唯一)。全面建设省市领跑。区环境监测监管、污染减排、安全生产、信息报道等各项工作连年被评为优秀和先进,区环保局连续5年在全市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监测站连年被省环保厅表彰为优秀监测站,监察大队被省环保厅命名为模范大队。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经过多年环境综合治理,全区大气环境等多项指标均趋向良好,空气质量(API)优良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PM2.5)在全市名列前茅。全区10个水环境功能区总体水质稳定,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二)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污染行业整治取得实效。国家减排任务有序落实。“十二五”时期11个国家减排责任书项目全部顺利完工并投入运行。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烧结机脱硫工程、宁波侨泰纺织有限公司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伟伟染业有限公司“深度治理+节水”项目、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生化处理+深度处理”项目和北仑岩东排水有限公司中水回用项目顺利完工并投运。北仑电厂、台塑热电等5家火电企业共投入8.2亿元完成12台机组脱硫脱硝和旁路取消工程。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的削减率分别达到21.6%、18%、28.5%和54.3%,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下达的减排目标。投资37亿元的电力行业深度减排率先启动,先后被评为全省节能减排十大领跑县(市)区、全省污染物减排先进单位。
北仑区“十二五”减排指标情况
指 标 | “十二五”宁波市下达总目标 | “十二五”完成情况(2015年) | ||||
2010基数 (吨) | 削减 比例 | 削减量 (吨) | 2015年 排放量(吨) | 削减 比例 | 削减量 (吨) | |
COD | 9519 | 12.88% | 1226 | 7462.9 | 21.6% | 2056.1 |
氨氮 | 1475 | 12.34% | 182 | 1209.7 | 18% | 265.5 |
SO2 | 55762 | 16% | 8922 | 39869.8 | 28.5% | 15892.2 |
NOx | 111581 | 43% | 47980 | 50992.5 | 54.3% | 60588.5 |
重污染行业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十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涉及企业215家,关停84家,搬迁入园4家,整治提升127家,原址关停(或工段关停)企业数占到了总数的39.1%,酸洗行业关停比例高达62.1%。以纳入省重点整治范围的电镀、造纸、印染和化工四大行业为例,在投入10.1亿元的情况下,实现重污染企业数量减少、总产值增加的整治背景下,废水排放量从4519.96万吨减少到3536.87万吨,化学需氧量从3555.22吨减少到2606.02吨,氨氮从355.28吨减少到124.89吨,分别减少21.8%,26.7%,64.8%,基本实现了行业结构优化、企业节水减污的整治目标。
北仑区纳入全省四大重点重污染行业整治投入表
行业类别 | 投入整治资金 | 整治计划(家) | 进展情况(家) | ||||||||
总注册数 | 拟关停 | 拟入园 | 拟整治 | 已关停 | 搬迁入园 | 整治提升 | |||||
完成 | 占比 | 完成 | 占比 | 完成 | 占比 | ||||||
电镀 | 27759 | 26 | 2 | 2 | 22 | 2 | 100% | 2 | 100% | 22 | 100% |
造纸 | 41805 | 2 | 1 | / | 1 | 1 | 100% | / | / | 1 | 100% |
印染 | 13855.5 | 20 | 4 | 1 | 15 | 4 | 100% | 1 | 100% | 15 | 100% |
化工 | 17600 | 21 | 2 | / | 19 | 3 | 150% | / | / | 18 | 95% |
总计 | 101019.5 | 69 | 9 | 3 | 57 | 9 | 3 | 57 |
二是区域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治理。水环境方面。超前谋划实施内河水质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并走在省、市前列,率先在全市全面消灭垃圾河,完成“清三河”工作,成为全省首批9个“清三河”达标县(市、区)之一。“十二五”期间,累计关停畜禽养殖场324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21个村,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建成农村污水管网300余公里,全区接户率80%以上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8.9%,收益农户达16027户。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大气环境方面。在“811”临港工业废气整治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三轮大气污染整治行动,完成了临港工业废气整治54个治理项目,淘汰了179台重污染燃料锅炉,推进百家企业有机废气整治,21家化工企业实施85项有机废气污染整治项目,深入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除尘改造。斥巨资开展机动车排气整治项目建设。累计淘汰黄标车11914辆、发放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资金10569.1万元,对全区27个加油站、38辆油罐车和130余支加油枪实施了油气回收改造,公交车油改气项目和宁波港集卡车油改气项目总投资超3亿元,建成并投运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站全区首轮规划的7座加气站已全部建成启用。在各县市区中“率先”对黄标车(无标车)实施限行;大力推进以低碳环保为特色的道路运输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拥有LNG货运车辆1027辆(港外737辆、港内290辆),清洁能源车和新能源公交车470辆、占总运营车(650辆)的72%,全区清洁能源车、新能源车数量和普及率双双领跑全省。土壤保护方面。扎实开展土壤环境综合整治,以农业用地和污染场地为重点,对区域对涉化工、电镀集聚区、废弃物焚烧、填埋场等进行排查,初步建立全区污染场地清单数据库。以土壤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为支撑,组织对场地土壤污染状况开展监测和土壤修复工程。全面实施《北仑区清洁土壤行动方案》,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围绕全面形成“覆盖全区、统一管理”的环保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累计建成污水管道820多公里,建有岩东、新周、小港、春晓、白峰五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区日污水处理能力(包括工业配套设施污水处理)超过60万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污水处理率和管网覆盖率名列全省前茅。实施9项清洁能源替代和应用建设项目,建成较为完善的天然气管网(380公里)、集中供热管网(200公里)和工业气体管网(130公里)等“工业三网工程”。城乡垃圾全部实现集中清运,建有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场、全市最大的医疗废物和工业固废处置中心。
完善监测监控网络体系,建立5套空气自动监测站和灰霾自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污染物排放数据,其中PM2.5监测数据是纳入省环保厅发布的唯一一家县级监测站监测数据。按照“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目标,投资1.4亿元建设集智慧环保和生态文明馆于一体的环境监测中心。建成空气自动站5个,并实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信息;83家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151套,监测监控能力显著提升。环保投入稳步增加,截止2014年底,“十二五”期间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财政补助共计2.12亿元。
四是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环境秩序得到有力维护。建立以监察大队为基础,以环保110夜巡队、危化中队为骨干,以企业和乡(镇)环保队伍为支点,以村、社区义务环保监管员为补充的监管体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环保110夜巡队伍,实行“三全一多(全天候、全方位、全时制、多层次)”无缝式监管体系,持续开展“夜猫”行动、“绿剑”系列行动,创建集驻厂监管、跟踪监管、包案监管、错时执法等于一体的监管新模式。率先建立集监控、在线监测、工艺参数监控为一体的24小时监管模式,对区内重点(化工)企业的主要废气治理设施和重要生产设备的工艺参数进行在线联网管理。进一步强化司法保障,与区法院联合开展环保非诉案件强制执行工作,与区检察院联合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建立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推进行政、民事、刑事三责并追。“十二五”期间,全区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98件,行政罚款2189.2万元,拘留10人,有力震慑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共建共享氛围逐步形成。以创建国家生态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结合“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美化、环境洁化、绿化等工程建设,生态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市级生态村144个,全国绿色社区1个,省绿色单位48家,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93家,节水型社区(小区)15个。完成《北仑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宁波市北仑区环境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全面推进共建共享美丽人居环境行动,全面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保工作,努力构建社会“共管共享”的氛围。通过全区各界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实现“生态环保理念从局限到普及、社会监督从投诉到参与、信息公开从被动到主动、环保民间组织从无序到有序”等多方面转变。推动岩东排水有限公司、吉利公司、北仑电厂等3家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成立了北仑区“生态之友”环保志愿者大队、北仑区环境保护科学产业联合会、宁波市环境保护促进会北仑代表处三类环保民间队伍,人数达540余名。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环保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总量控制制度改革。列为全省19个总量控制制度改革创新示范点之一。稳步推进排污许可证改革,全区342家企业实现持证排污;强力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执收,全区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执收超1.4亿元;全面启用刷卡排污系统,全区已建成72套刷卡排污系统;制定出台《北仑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激励制度(试行)》和《北仑区排污权租赁管理暂行办法》,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在电镀行业试点临时排污权的初级市场交易,三批次共拍卖政府储备电镀废水临时排污权指标19.6万吨,成交金额达579.1万元,按污染因子计算,是政府现行有偿使用费执收价格的54倍,与评估公司按市场价值评估的起拍价相比,最高溢价达64%。企业减污增效意识进一步增强,相关行业废水排放量同比减少20%以上。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水平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北仑区情的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和水务工作长效管理运行工作机制,实现“科学治水、依法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的良好局面。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制改革,对现行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机制进行梳理、整合、规划与优化,推进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环境宣传公众参与体系改革。建立环保志愿者、环保义务监督员、企业环境监督员三支队伍,完善环保促进会建设;筹建生态文明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北仑区环境保护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设置了4大类20项指标,包括4项约束性指标和16项预期性指标。其中2项指标纳入《北仑区十二五年规划纲要》目标体系,且均为约束性指标。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是:4项约束性指标和12项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良好,4项预期性指标达未完成预期目标,即: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城区)(dB(A))≤5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15;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85%。
(1)约束性(总量)指标
北仑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完成宁波市下达的“十二五”时期减排目标,共计完成削减污染物量达到COD 2056.1吨、氨氮265.5吨、二氧化硫15892.2吨、氮氧化物60588.5吨,以2010年末污染物排放量为基数,分别完成削减21.6%、18%、28.5%和54.3%。
(2)环境质量指标
2015年,全区水环境功能区总体水质基本稳定,水质达标率为50%,与2010年持平,提高16.7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氮、磷指标除外)稳定保持在95%以上,但全指标统计依然处于劣四类水质状况;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城区),比2010年稍有增加;2015年北仑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为83.1%,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宁波市PM2.5平均浓度45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市6微克/立方米,按低值排名全市第三。
(3)污染防治指标
到2015年,全区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率为90%以上,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比2010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危险废物处置率继续保持100%;区内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5座,处理能力达到39.9万吨,污水处理负荷率达92.53%,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5%,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超过1500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比201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连续超过3.5%。
(4)生态环境指标
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1%(新口径);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1平方米,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75%,尚有待提高。
北仑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