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16-133044
组配分类 十三五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16-08-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16-133044
组配分类 十三五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16-08-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北仑区“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北仑区“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作为北仑区“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三五”期间北仑区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和组织实施《北仑区“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对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支撑北仑综合实力以更高水平跻身全国发达县(市)区第一方阵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依据《北仑区(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和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县(市)区第一方阵的总体目标,全区上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积极推进五大转型,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县(市)区第一方阵行列。2014年区本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32亿元(2015年经初步测算为773.02亿元),201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229.78亿元、财政总收入216.2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77.7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01.8亿美元);2011年至2015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约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约46.7亿美元。

  1、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做优做强临港大工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以临港产业为支柱、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日趋完善。2015年钢铁、石化、能源、造纸、汽车和修造船等六大临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8%。依托注塑机、数控机床、模具、汽车及零部件及电气设备等传统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5.1%,已经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3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9.6%。

  2、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扎实推进“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九大产业基地建设,着力优化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布局,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产业基地集聚,“一基地一品牌”特色和优势逐步凸显,基本形成了布局有序、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九大产业基地完成工业产值和投资,分别占到了全部工业产值和投资的95%和85%以上,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实力提升的主平台。成功创建“国家注塑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以工业企业“122”工程(“龙腾”工程)为抓手,培育形成了台塑台化、逸盛石化、海越新材料、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申洲织造、吉利汽车、海天集团等一批区域龙头企业,并形成了海伦钢琴、安信数控、弘讯科技、拓普集团、继峰汽车、华朔模具、旭升机械等一批特色行业龙头企业。2015年全区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38家,比2011年增加11家,总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2.4%。龙头企业的规模、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进一步巩固,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示范作用。

  4、项目支撑实体经济持续发力。始终坚持将重大项目作为发展之基、经济之本、实力之源,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管理,谋划构建“四个超千亿”重大项目格局,“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产业投资1600亿元以上。逸盛PTA三期、四期,海越一期,吉利春晓基地等一批新建、续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雪佛龙润滑油、康达医疗器械、中微光电子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重点前期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既为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十三五”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蓄了后劲。

  5、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2%增加到2.6%,居全市前列;累计有39家企业主持参与了191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8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22家;企业新产品产值首次突破六百亿元,增速达26.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7.9%;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6%。

  6、工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通过正向鼓励与逆向倒逼相结合,大力推进“腾笼换鸟”,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期间,相继关停了华光不锈钢、善高化学等高能耗企业,累计腾出用能空间约50万吨标煤,共完成节能项目236项,累计节能40.7万吨标煤,全区万元GDP能耗较2010年累计下降20%左右;大热网供热和再生水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建成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分别为90兆瓦和33兆瓦,年可发电超过2亿度。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先后获评全国环保模范城区、ISO14000国家级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单位、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全省节能减排十大领跑县(市)区和全省“腾笼换鸟”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进入“十三五”时期,北仑产业发展面临临港重化工业结束高速增长、产业链式发展水平较低、创新驱动基础相对薄弱、资源要素矛盾较为突出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加快推进产业更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1)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亟待更新。受全球经济复苏减缓、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和国内产能过剩等因素综合影响,重化工业基本告别高速增长的“黄金期”,特别对于我区以基础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临港重化工业体系,影响更为直接、明显。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区产业发展将面临加快临港重化工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大核心任务。

  (2)链式发展水平较低。六大支柱产业中,除装备制造业外,石化、钢铁、能源、造纸、船舶等临港产业没有形成链式发展,如造纸、船舶、钢铁、能源等产业“单体”发展特征突出,石化产业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数量,但除台塑关系企业外,企业间普遍缺乏协作配套,各产业之间也缺少合作关系。此外,港口则仍然是粗放型的装卸运输港,现代物流、港航金融、信息等现代港口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3)创新驱动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受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不断增强,但总体上创新基础仍较为薄弱。临港大工业中,石化、钢铁和能源产业在核心和尖端工艺上多依赖技术引进,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造纸、电力产业链短,没有创新提升空间。传统产业中,装备制造业根植性民营企业产品集中在中低层次,核心技术尚未掌握,龙头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前沿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初期定位和产业结构等原因,城市功能配套薄弱,高端人才引进存在困难,人才支撑相对不足,造成高端人才流动性较大。

  (4)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我区未来可供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能耗总量将对未来发展形成硬约束。另一方面,部分临港大工业资源占用较大而产出水平较低,还有2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在10万元以下,部分工业区块,如春晓工业区、戚家山联合区块产出效率较低,未来发展中需要深度挖潜。

  (三)面临形势

  1、国际层面

  (1)国际经济向温和复苏转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阶段,部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速度不如预期,高速增长态势短期内难以再现,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但从中长期看,受技术进步、政策刺激、新兴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有利因素支撑,未来走势将回归温和繁荣,下个五年依然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全球分工格局正在重构。伴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新技术实现突破,国际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经济体开始重塑其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东南亚、南亚等依托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承接低端产业转移,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冲击,亟需在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中寻求新位势,提升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3)新技术加速制造基础变革与增长点转换。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为代表技术突破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发展热点,加速产业兴衰更替。同时,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网络化、定制化发展,对传统制造模式带来巨大冲击。技术上的新突破既对我区未来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多选择方向。

  2、国内层面

  (1)发展动力面临新调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进入中高速区间、发展方式面临转变、结构亟待深刻调整。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净出口将面临后劲不足形势,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边际效益递减日趋明显。“十三五”期间,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消费升级、创新和改革,发展模式将从数量积累转变为质量提升。

  (2)协同发展创造新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宏观战略,拓展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新平台,构筑起内外联动和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开放发展新优势。宁波为更好地对接国家的战略部署,提出打造“港口经济圈”,旨在全面提升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市场开发能力。

  (3)制造升级提出新要求。为应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现状,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布《中国制造2025》作为战略指引,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总体要求,全面系统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制造业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3、北仑层面

  (1)开放格局带来新机遇。为更好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构建“港口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并将港口经济圈核心承载区——宁波国际海洋科技生态城落户北仑,为“十三五”期间北仑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新平台。北仑主动作为的空间较大,通过产业辐射、资源集聚、要素集散、港口服务,更好的对接“港口经济圈”的战略布局,实现产业与港口的联动发展。

  (2)制造发展面临新突破。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较为完善,集聚集群效应明显,装备制造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不良贷款率低、极少发生大型破产倒闭事件,创新意识和动力强,具有服务对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坚实基础,在实现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方面面临新的突破契机。

  (3)转型升级步入窗口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下步发展打开新的空间,未来转型升级的路径将愈发明朗。同时,来自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加剧,在面对资源要素紧缺等制约因素下暴露出来的发展上的短板,使得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愈加突出。转型升级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而且也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现实出路。

  (4)新兴产业发展迎来良好契机。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激发了全社会智力资源的活力和创造力,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政府的服务意识不断优化、区内企业蓬勃发展的氛围,为新兴产业的成长营造良好生态,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全力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个加快”、港口经济圈建设战略决策部署,坚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以产业更新、创新发展、补强链条、优化布局为主要任务,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制造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临港大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两大支柱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实现北仑由“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的跨越,为更高水平跻身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培育新兴与提升优势相结合。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瞄准科技前沿明确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主攻方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生产力布局,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高新化改造,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北仑对外开放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实现从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转变,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坚持龙头引领与构建集群相结合。围绕核心产业和重点区块,着力引进和培育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基础扎实、产品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同时,大力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和关联产业释放效能,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向产业基地和功能区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链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集群。

  ——坚持强化基础与提升品牌相结合。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质量提升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推动产业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好、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塑造北仑产业良好品牌形象。

  ——坚持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等方面作用,在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给予支持,努力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9.5%,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141”产业格局,即一千亿级石化产业,钢铁、能源、造纸、汽车等四个百亿级产业和一千亿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企业梯队更加协调。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工业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众创空间拓展有力,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达到10家以上,累计培育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家,年产值超3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3家;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新增工业“小升规”企业60家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200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20家。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力争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新建工业项目能效和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万元GPD综合能耗、万元GPD水耗、万元GPD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均完成市定目标。

  三、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明确发展导向,突出发展重点,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构建以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测控系统、伺服电机等相关领域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传感器、信息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面向区内重点产业开发工业嵌入式软件等。生命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基因诊断试剂,积极研制新型生物医药和保健型、功能型食品,生产医疗器械和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培育高端医疗保健服务。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永磁材料,特种钢及3D打印金属材料等金属新材料,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和可降解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LNG及其冷能利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及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高效新能源蓄能装备。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照明、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家用净水器和空气净化器等。

专栏:国内相关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一览表

序号

产业类别

发展方向

1

智能装备产业

机器人。发展机器人研发设计、伺服控制机构、精密模具,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机器视觉、减速器、伺服电机、人机交互功能及系统集成,积极拓展机器人产品领域,开发搬运、包装、焊接、装配、喷涂、医疗、服务等机器人产品。

先进电子仪表。发展先进自动控制、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新型仪器仪表等系统。

3D打印高端装备。发展激光快速成形技术、重型金属构件电熔精密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软件控制、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物联网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RFID、热电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终端设备、超高速大容量光通信技术、网络通信设备等产品。

汽车电子。发展车载导航、车载影音、汽车电喷系统和汽车电子安全系统等产品。

高性能集成电路。发展抛光片、外延片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系统级芯片(SOC)、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研发平台、产品设施验证测试平台。

新型电子元器件。发展高性能高频器件、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LED新型显示器件、高密度电子印制线板、光电子器件等核心元器件。

工业软件。发展面向区内重点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嵌入式软件等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

3

生命健康产业

生物制药。发展针对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研制开发新型疫苗、生物药、小分子药、单抗克隆药物、多肽类药等。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和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

医疗器械。发展大型现代化医疗器械、小型家庭医疗健康器械、医疗器械集成化网络产品、穿戴式健康监护和运动健身器械的研发生产。

医疗健康服务。发展个性化体检中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养老、康复基地、国际顶级医院、肿瘤癌症诊治中心、整形医学美容中心等。

4

新材料产业

化工新材料。发展高抗冲聚苯乙烯树脂、热固性树脂等专用聚烯烃树脂等新型树脂,丁基橡胶、氟硅橡胶等特种橡胶,纳米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

稀土永磁材料。发展高耐蚀性和高性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节能环保永磁铁氧体材料,低损耗软磁铁氧体材料,开发风电、汽车助力转向系统、新能源汽车、核磁共振成像仪、微特电机等领域用永磁材料。

电缆材料。开发高分子、绝缘材料等相关产品,突破超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和半导电材料研制、绝缘性能和绝缘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金属新材料。发展汽车、装备用冷轧板、造船板、大跨度高强钢结构、高性能镀涂薄板等材料,特种钢材及增材制造金属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发展集成电路300mm级以上硅片、人造蓝宝石、碳化硅衬底、20-14nm超高纯金属靶材、柔性基底材料、芯片封装材料等关键原材料。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发展聚乳酸、PBS、聚羟基脂肪酸酯等三大生物基材,开发可生物降解的服装材料、包装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缓释材料、电学材料以及医疗材料

5

新能源产业

LNG产业。完善LNG接收、储运、贸易和冷能利用产业链,发展丁基橡胶、冷能空分等LNG冷能利用项目。

风电产业。发展大型风力发电配套设备、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光互补新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等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发展2兆瓦及以上海上、陆地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及核心装备生产,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用变流、变浆、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并网控制系统。

太阳能产业。发展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发展非晶与微晶硅材料、碲化镉、铜铟镓硒等薄膜太阳能电池,推广应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新能源汽车锂硫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电池及驱动电机系统。

6

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照明产品开发制造、城市照明智能化系统技术开发;环境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家用净水器、家用空气净化器等。

  (二)改造提升临港大工业

  按照“创新驱动、高端跃升、集群引领、绿色低碳”思路,推进石化、钢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传统能源、造纸、海工装备等临港大工业改造提升,形成辐射力强、带动力大、附加值高的临港产业集群。石化产业在做强做大石化中游产品基础上,延伸发展新型专用化学品、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新型树脂等高端石化产品,力争到2020年,打造千亿级的石化产业基地。钢铁产业以“增产不增污”为原则,加大改造提升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和多元化水平,到2020年形成600万吨优质钢生产能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扩大高档汽车生产规模,加快原有车型升级换代,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高档变速器、汽车电子、汽车新材料等配套能力,力争到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传统能源产业以节能减排和“以热定电”为导向,加快推进热电联产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提升机组供热能力,加强对区内热力需求的保障。造纸产业以改造提升为主线,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调整产品结构,巩固国内白纸板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力争到2020年形成250万吨纸板生产能力。海洋工程装备以船舶制造和海底电缆为重点,着力推动船舶制造向LPG和LNG液化石油天然气船、滚装船和豪华游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转型,积极发展船舶机电设备、船用电子导航与自动化等配套产业,大力发展220kV及以下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海底交联电缆及生产装备。

  (三)转型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装备自动化、产品信息化、产业品牌化、服务网络化和结构高端化”为导向,大力推动注塑机、数控机床、模具、纺织服装、文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一是推进“机器换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智能装备水平,实施数字化研发设计、制造设备数控化、制造过程数字智能控制,打造一批工业机器人、机联网和厂联网应用样板示范企业,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二是推进“退低进高”,积极推动注塑机、数控机床、模具等装备制造业优化产品升级换代,发展全电动注塑机、高精度数控机床、大型加工中心、大型冲压设备及精密模具等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提升伺服电机、液压系统、中高档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实现价格优势向品质优势转型。三是推进“两化融合”,以推广“互联网+”拓展应用为契机,引导和鼓励纺织服装、文具制造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专业化、高端化演进,重视品牌提升,实现差异化发展。四是推进“腾笼换鸟”,以各街道(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深化低产田改造、可用地促进、闲置厂房利用工作,探索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采用产品转型、升级改造、整治淘汰等方式,倒逼淘汰和限制类企业转型升级。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结合省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规划及区域九大产业基地(功能区)发展实际,以整合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平台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八大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小港装备产业基地

  强化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充分发挥海天、球冠、大正、弘讯、日地等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智能自动化生产设备、高档数控机床、注塑机、电气机械、太阳能装备等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到2020年形成以智能装备全产业链发展为特色的龙头企业作用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强、配套产业完善的省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力争基地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

  (二)青峙石化产业区

  依托逸盛石化、新桥化工、科元塑胶二期、海越股份等大企业优势,全面加强与大榭、镇海、台塑石化专区在石化产业发展战略上的联系合作,促进一体化布局、错位式发展,按照“突破上游、巩固中游、延伸下游”发展导向,在保持原有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新型精细化学品产业链,建设宁波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

  (三)霞浦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

  依托岸线优势,立足原有石化、钢铁等临港产业基础,完善石化产业链,大力发展聚酯化纤、高档纤维、医药原材料、新材料工业等各类精细化工产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做强、做优、做特钢铁产业,建设“临港新材料小镇”,力争2020年基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四)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推进基地集约化发展,结合“腾笼换鸟”工作,整治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为产业更新腾出发展空间,围绕智能装备、汽车配件、电子信息技术与软件、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等五大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企业向科技型、创新型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0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五)大碶高档模具及汽配产业基地

  以延长和完善产业链为重点,围绕压铸模具、精密压铸件、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研发、管理、检测、交易、金融等与产业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模具和汽配企业向基地集聚,推进模具与汽车零部件等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70亿元。

  (六)春晓生态工业区

  以汽车整车、汽车电子、全电动注塑机等高端装备产业为重点,积极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和引进集聚实用型人才,加快推进汽车整车升级换代和关键零部件同步配套,提升全电动注塑机制造水平,加强与小港装备产业基地、大碶高端模具及汽配产业基地、吉利汽车老生产基地、梅山保税港区等相关企业的协同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生态型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七)白峰绿色临港产业区

  重点发展LNG清洁能源储备、中转、交易和冷能利用、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废弃物-产品-再生资源”探索废弃物资再循环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建设成为全省海洋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打造“白峰绿色能源小镇”,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八)梅山湾高新产业集聚区

  围绕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规划定位,依托梅山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发展生命健康、海洋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型项目和集教学、科研、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创智平台,力争到2020年打造成为“千亿级科技创智岛”。

  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1、加强新兴产业优质项目谋划生成。强化“招强选优”导向,围绕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优质项目,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设计能力、核心制造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型优势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十三五”期间,推动一批新兴产业重大优质项目和平台项目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力争在两至三个领域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方面实现新突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