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北仑深呼吸
发表日期:2016-08-10 16:15:30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北仑新区时刊》2016.8.3 5版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反映的是不少城市脆弱的排水能力,而时下流行的“海绵城市”概念,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2015年,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启动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今年又新增14个城市,宁波位列其中。

20160803b67e4797c6e147d78b0fe4841578f103.jpg

 

       热词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以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湖泊水系等建设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实现对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功能。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强调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整合城市雨洪资源,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做法

       建设连片综合海绵体

       北仑濒临东海,属海积平原,地基承载力较低。区域内535条635公里河网水位全部依靠外海侯潮进行外排,城市传统的管道集中快排模式难以应对汛期强降雨的排涝减灾需求。2014年以来,我区突破传统“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处理理念,以城市水系、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小区等基础设施为载体,通过生态化技术,形成连片综合海绵体,根治城市内涝顽疾。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生态用地占全区土地的30%以上,城市绿化率达39.3%,新建河道生态护坡达到90%以上,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


 

       打造海绵型水循环,河网水系自然连通

       建设“海绵城市”要尊敬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该保护的保护,该修复的修复,让河道、湖泊等天然“海绵体”充分发挥蓄水、排涝作用。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盛夏的小浃江畔,荷叶亭亭,芦苇蹁跹,盛放的鸢尾花,映得江水斑驳。如今的小浃江,既有现代气息,又不乏江南水乡的灵秀。徜徉江边,移步换景,水生植物、亲水平台、生态护岸,各具情态。小浃江的水岸,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一块巨大的“海绵”,水、土、花草、路、浮岛等,构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

       以往建设河道护岸时,常使用砌石硬化的方式,冷冰冰的“灰色”既影响了河道的美感,也破坏了河道边缘的生态系统。如今,我区在河道改造中,摈弃使用钢筋混凝土和浆砌挡墙的硬式驳岸,通过松木桩、坡率法及岸坡绿化等生态治理方式,保护、重建水陆边缘地带的自然生态,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

       采用全植被护坡,保证了河流水体与土体中地下水之间的正常交换,形成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目前我区已建成280万平方米的植物缓坡。在沿山大河整治项目中,采取土质边坡及两岸各有10—30米的绿化带形式,构建“可渗透性”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

       我区河网密布,水水相连。在保证水利工程作用的前提下,按照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和谐自然的思路,遵循老河道蜿蜒曲折的流态,让河水自然弯曲流淌,恢复河道自净功能,也增加了河面面积。据2015年浙江省水利厅统计显示,我区2013-2014年增加水域面积166669平方米。

       蜿蜒流淌的河流,在岁月的涤荡中,再次焕发生机,装点城市的同时,也提高了蓄水、滞洪能力。贯穿北仑城区的中河,建设了7处弯曲河岸,构建亲水平台,增加水域面积达31%。绿草如茵的河岸上,摆放石墩、搭建平台,垂柳扶疏,浮萍点点,每走一步都是风景。

       通过河道治理,我区打通断头河、阻水桥,拓宽瓶颈河,拆除改造老旧碶闸,沟通河网水系,打通区域河网“筋脉”,恢复和保持河网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构筑水水相连的城市河网水系。

       2011年以来,我区共打通断头河35处,拆除阻水桥梁30座,拓宽瓶颈河23条,拆除涉水违建共207处53万平方米,有效缓解城区的防洪排涝压力。


 

       建设海绵型建筑群,“立体式”消纳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我区通过增绿减灰,对泰山路、新凯河路等7条5公里道路进行海绵型道路改造,因地制宜增加道路中央绿化带,路侧带绿化带,通过铺设透水砖,在道路侧石预留雨水蓄滞通道等措施,增加道路绿地雨水吸纳能力。2014—2015年,我区新增道路绿化面积1.1万余平方米,道路绿化率15.8%,同比2013年增加5.3个百分点,绿化带已成为蓄滞雨水的缓蓄带。

       “城区道路上,每隔20米就有一个雨水口,大大提高了雨水排河的速度。”区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城区排水管网防洪排涝标准从“一年一遇”提高到“三年一遇”,防御大暴雨的能力增强。下水管道管径从低限500毫米提高到600毫米,增加管道断面面积44%。

       屋顶上建起小花园、高架桥上种植爬山虎,立体式绿化已成北仑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近几年,我区通过“屋顶铺绿、墙面覆绿、阳台布绿”等形式,建设20余个立体花墙或廊架,对城区54个高架桥桥墩进行垂直绿化、种植爬山虎2300余株。同时开展“最美阳台”评选等活动,大力推广屋顶、露台、天台、阳台等绿化模式,号召市民打造空中“小花园”、“小菜地”、“小公园”、“社区屋顶农场”,当前,全区屋顶绿化面积十余万平方米,强降雨时可截留21%的雨水。

       在自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运用景观化处理手段构建“雨水花园”,形成下洼式生态水池,可以有效收纳雨水径流。目前我区共形成各类生态水池11个,存蓄水源17400平方米,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以太河路绿地公园为例,在强降雨情况下,该区域中约65%的雨水被存储涵养,最终渗透为地下水和蒸发。


 

       培育“海绵型公园”,缓解城区内涝压力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压力。

       晨光熹微,太河路与庐山东路交界处的绿地公园,迎来早锻炼的人们。与普通的街边公园不同,这是一座“海绵型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在公园建设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

       走在公园中,一边是美不胜收的河景,一边是如茵的草坪,灌木、花朵、回廊点缀其间。太河路绿地与住宅区仅相隔一条城市道路,设计时除考虑市民活动与城市文化展示功能,还制定了一套科学的雨洪系统,通过渗水、滞水、蓄水、净水四个举措实现雨洪管理,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通过绿地建设与雨水控制、土地开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海绵公园,利用天然降水涵养公园生态。”区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说,目前我区共建成海绵型公园绿地及通道绿化约500万平方米,年均雨洪利用总量可达18亿立方米。

       乘坐轻轨,在泰山路南侧,可以看到一片狭长的绿地,这是我区在建的另一座“海绵型公园”,全长4500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公园将应用植被覆盖、雨水蓄水池、水生态净化系统、碎石滤水层、生态浮岛等雨水系统组件,建成绿地率达到90%以上。根据该项目地下管线复杂,地形堆坡受限的情况,采用下沉式绿地与浅水池塘的形式,作为截留雨水的手段,尽可能减少地表径流,使雨水渗入土壤,而不是直接排走。同时应用沉水、挺水、浮水等植物及EW-MP生态基质、生物栅网净化系统等先进技术,进行水系与生态修复。

      绿地贯穿岩河、中河、东泰河和沙湾河等多个水系,共计7万平方米,沿线设置生态驳岸、苦草等沉水植物净化及生态浮岛,将“绿地建设”与“河道整治”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