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而居古风存——小港街道姚张村的变迁
发表日期:2016-02-19 13:41:57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北仑新区时刊》2016.2.19 4版


p1_s.jpg

       小港街道办事处红联西南方向5.8千米处,有个小村落,说小确实不为过,村域面积仅0.77平方千米。它东与鲍家洋村为邻,南与下邵村接壤,西邻合兴村,北与湖芳村隔小浃江相望。这个小村落便是姚张村。 

  濒临小浃江

  姚家斗、张家洋两村组成了姚张村

  姚张村由姚家斗、张家洋2个自然村组成。顾名思义,姚张村村名的得来便是由两个自然村村名首字组成。   

  姚张村全村处于小浃江中心段,而姚家斗地处小浃江及其支流的河湾地,因地形如斗(兜)状,加之村民主姓姚,清顺治年间从慈溪迁入,故得名姚家斗。张家洋,主姓丁,清乾隆年间从同镇丁家山迁入,而最先居住者姓张,故得名张家洋。

  据2001年统计数据,姚家斗有村民133户,295人;张家洋有村民41户,114人。最近数据显示,姚家斗现有199户,547人;张家洋69户,180人。

  姚家大屋仍在

  “浙东杜甫”姚燮大部分作品在此地创作

  在姚张村,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有着“浙东杜甫”之称的晚清文学家、画家姚燮。他的故居就在姚家斗12号,地处小浃江和姚家斗河湾的交汇处,俗称姚家大屋,建于清代中期。

  姚家大屋坐西北朝东南,八字墙门,马前埠头,穿斗结构,硬山顶。共有正屋前、后二进,左右厢房,占地1284平方米,格局规整,保存较好,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正屋前进为穿堂,后进为祖堂,均为三间二弄七架平屋,两侧厢房均为五架平屋,墙门上精美的图案、雕刻。祖堂内保存有姚燮县试中秀才与乡试中举人的捷报,依稀可辨“贵府老爷姚”等字样。

  姚燮1805年出生于此,8岁那年随祖父居住在镇海“小有居”内。1822年姚燮从“小有居”迁回老家。其后他就在此娶妻生子,居家期间昼夜不歇地进行创作。《疏影搂词》五卷、《复庄诗问》二十卷皆于此地所作。后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犯浙江,定海沦陷,姚燮无奈之下只得举家寻找避难之处。1853年之后,姚燮重回故里,除继续进行诗、词、画的创作之外,他还致力于戏曲音律、小说《红楼梦》评点的研究,直至1864年逝世。

  虽是江南水乡

  曾经“一穷二白”交通不便

  姚张村小河环绕,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尽管环境优美,但说起姚张村,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姚张村是一个小穷村。

  10年前,种植水稻几乎是所有姚张村村民主要的生计,但是,种植水稻并没有给姚张村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反而,这样单一的经济来源成了姚张村村民的所有盼头,也限制了村民们获得更多的财富。

  当周边很多村的村民已经告别砍柴的日子时,姚张村的不少村民还在使用柴火。今年85岁高龄的陈性立老人是小港乡土文化的记录者,他回忆道,曾经在姚张村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割路边的杂草,老人年纪大了不能上山砍柴,只能割些杂草用来烧饭做菜,而那时其他村的村民早已经告别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除了单一的经济来源,交通闭塞也阻碍了姚张村经济的发展。据村民回忆,很长一段时间姚张村直接通往村外的只有一条泥路。说是泥路,不是沙子路,再确切不过了。一到下雨天,村民们只要走过这条路,鞋子上的泥土便像滚雪球一般越沾越多,以至于走着走着鞋子越来越沉。而其他的路,都要绕过其他的村比如鲍家洋。因此对村民来说,出行极为不便。


p2_s.jpg


p3_s.jpg


p4_s.jpg


p5_s.jpg

 

       水稻种植为主业

  有报春牛、祭田公田婆习俗

  姚张村村民世代种植水稻,种植水稻是他们唯一的劳作方式,于是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习俗成了姚张村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报春牛习俗、祭田公田婆等。

  据当地村民回忆,每年春天开种水稻前,农民拿着用泥捏成的春牛,到主人家的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绕三圈,一边念“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吉语。念完后,就给主人家一张木板印制的“春牛图”,主人家回赠年糕、大米或钱币后,将春牛图贴于门墙,以示吉祥。春牛图印有当年二十四节气、梅伏期、潮汐等等与农事有关的天文现象、气象预报等资料。春牛图牧童与牛的画法大有讲究,牧童骑牛吹着横笛,预示这一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牧童拉着牛走在前头,则预示是一般年景;牧童在后,用竹梢鞭打牛的屁股,是干旱年,预示歉收。

  尽管如今已经见不到,但依旧在姚张村村民口中流传的民俗便是祭田公田婆。祭田公田婆一年分四次:第一次在清明后下种前,第二次于开秧前,第三次则在夏至这一天,最后一次是在开镰收割之前。这种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崇敬心理。


p6_s.jpg

 

       发展经济,整治环境

  小村落开始露出俏模样

  “要是在10年前,这会到了年底,村干部又得发愁了,电工、维修工的工资估计还没着落。”说这话的是现任姚张村村支部书记应静江。10年前,姚张村还是一个小穷村,村级经济年收入4万余元。有时候到了年底,电工、维修工的工资还得村干部自己掏腰包。应静江对记者说道: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水稻为生,村集体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5年。那一年,姚张村负债建起了厂房,厂房出租为姚张村带来了颇高的经济收入。同时,姚张村的土地开始出租给其他村的村民用于种植花木等,于是,土地租金也成了姚张村一部分收入。“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姚张村才开始慢慢富了起来。”应静江说道。如今,姚张村的村级经济收入已达80余万元。

  10年前,姚张村村内白色垃圾到处飘,房前屋后各种杂物脏乱不堪。从2005年开始,姚张村开始村落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设置固定垃圾桶等。2010年,姚张村开始引入保洁人员,每天8小时工作制,保持村庄环境卫生整洁。2013年,姚张村开始在房前屋后设立花坛并做好硬化工作。“那个时候很明显的感受就是鸡窝、猪圈等不见了,走在路上心情都好了。”应静江对记者说道。

  不到十年的整治,姚张村的环境卫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去年一年对于姚张村来说,是环境卫生提升的阶段。去年,姚张村参照市全面小康村建设内容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充分调查摸清村域村容村貌基础上,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明确建设施工方案:在村容村貌上,拆除整修破旧小屋,房屋墙面重新喷涂及屋脊修补;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全村主要村道安装路灯20盏,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并进行了绿化提升及停车场工程建设等。


p7_s.jpg
p8_s.jpg

p9_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