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51266/2014-27936 |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14-08-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统计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51266/2014-27936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14-08-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统计 |
2012年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促转型、稳增长、惠民生,加快推进“五大工程”,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水平继续处于省、市领先地位。
一、综合
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优化。初步统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1.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3%,增速比全省高出0.3个百分点,比全市高出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21亿元,下降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0.77亿元,增长7.2%,其中工业增加值380.6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1.11亿元,增长10.9%,增速比全省高出1.6个百分点,与全市持平。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5:63.7:34.8调整为本年的1.4:61.2:37.4。按户籍人口计算,2012年人均GDP达到1894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0014美元)。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支出结构优化。2012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74亿元,增长15.4%。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增财力基本投入民生事业。全年一般预算支出68.87亿元,增长15.3%,其中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农林、水利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支出达到25.53亿元,增长18.0%,高出公共预算支出增长幅度2.7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培训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2085人次,实现转移就业1875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655个,实现5288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8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6%的较低水平。举办大型招聘洽谈会217场,提供就业岗位31.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7.65万人。充分就业区创建工作通过市政府评价验收。
物价温和上涨。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六升二降”格局:食品类上涨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3%,烟酒类上涨2.4%,居住类上涨2.1%,衣着类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5.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4%。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为97.1%,工业品价格“进出倒挂”得以扭转。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3.2%。其中,农业产值9.58亿元,下降4.8%;林业总产值0.19亿元,增长3.4%;牧业产值2.86亿元,增长0.8%;渔业产值0.96亿元,下降13.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3亿元,增长46.0%。2012年新增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累计达到27家;全区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90家。现有市示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12家。
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深化。以“三村一线”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深化提升,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2年,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已累计建成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31个。积极培育发展中心村,已有3 个村正在有序推进。成片连线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大碶街道成功创建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先进乡镇,九峰山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省典范,柴桥紫石片顺利推进,2012年起重点建设大海线和兴岙片区。农房“两改”工作深入推进: 2009年以来,全区已累计实施农村住房集中改建项目27个,其中有6个项目被列入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项目, 2012年底,已累计完成拆迁8316户,安置农户12103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开展,全区已完工或开工68个村。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2012年,全区5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826.45亿元,比上年下降2.0%,新产品产值321.01亿元,增长2.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385.43亿元,增长1.2%;重工业总产值1441.02亿元,下降2.8%,轻重工业比例为1:3.74。实现销售产值1812.44亿元,下降2.4%,其中出口交货值321.62亿元,增长3.7%。产销率达到99.23%,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发挥支撑作用。2012年,全区六大临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2.26亿元,比上年下降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9.3%,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5.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7%,汽车制造业增长7.7%,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6.1%,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1.2%,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9.5%。全区产值超亿元企业175家,超10亿元企业26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175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57.06亿元,下降0.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7%,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有所下滑,但比年初明显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0.92亿元,比上年下降4.8%;利税总额128.28亿元,下降27.3%,降幅比年初缩小23.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86.11亿元,下降35.9%,降幅比年初缩小33.8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利润总额69.01亿元,下降38.6%;轻工业利润总额17.1亿元,下降22.6%。全年亏损企业139家,比上年增加36家,亏损额21.67亿元,增长155.8%。全员劳动生产率187205元/人,下降13.4%。
建筑业较快发展。2012年具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71家,从业人员5.04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8%;完成建筑业产值101.04亿元,增长32.6%;实现利润总额4.27亿元,增长10.4%。按总产值计算,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05万元/人,比上年增加2.24万元/人。
四、国内贸易、旅游
国内贸易较快增长。2012年,全区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111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9亿元,增长17.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1.13亿元,增长18.4%;住宿和餐饮业12.86亿元,增长10.4%。限额以上主要商品零售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9.6%;汽车类增长65.9%;中西药品类增长5.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0%;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20.1%;日用品类下降2.9%。
旅游业稳步发展。凤凰山海港乐园二期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新增摩天轮等十几项游乐设施,于8月底竣工并对外营业。全区第一家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综合商务型酒店——宁波石浦豪生大酒店于9月中旬开业,酒店建筑总高度近100米,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涵盖客房、餐饮、健身、娱乐、休闲、购物等经营项目。
2012年底,全区共有14家星级饭店,3家花级酒店,3家星级餐馆,14家旅行社,2个4A级景区。2012年,浙江东港国际旅行社获得“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业务”经营资格,戚家山宾馆和北电宾馆被评为国家银叶级绿色饭店。北仑云雩山森林步道休闲旅游基地被评为宁波市徒步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大碶街道被评为浙江省旅游强镇;柴桥街道瑞岩社区和春晓镇民丰村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白峰镇名阳农庄、春晓镇原野滨海山庄、大碶街道华岩寺休闲山庄被评为浙江省旅游特色经营户。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47.31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4万人次,同比增长14.1%。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32.53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
五、对外经济、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基本持平。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5.1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占全市比重的18.1%,其中出口85.61亿美元,增长1.0%;进口89.53亿美元,下降3.0%。从出口贸易方式看,实现一般贸易出口56.06亿美元,增长5.3%,占出口总额的65.5%,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27.56亿美元,下降8.9%,占出口总额的32.2%,比重比上年降低3.5个百分点。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机电产品出口36.72亿美元,下降2.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16亿美元,增长3.8%;纺织服装产品20.48亿美元,下降0.5%;文教体育用品出口3.36亿美元,增长2.8%。
对外投资快速增长。2012年新设境外企业家数20家,核准中方投资额79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3%,实际中方投资额5745万美元;完成境外工程营业额9061万美元,同比增长18.2%。
引进外资继续领跑全市。2012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家,比上年增加27家,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0家,比上年增加13家。项目总投资25.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0%;合同利用外资12.02亿美元,下降4.3%;实际利用外资8.13亿美元,下降3.4%。
国内招商有力推进。全年全区完成大市外实际引进内资104.94亿元,完成市对区考核指标70亿的150%,其中工商注册项目15.83亿元,重大项目建设85.59亿元,上市募集资金项目3.52亿元;引进符合界定条件重点产业领域项目96个,完成市对区考核指标70个的137%。成功组织企业参加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和上海“宁波周”投资合作推介会等,共签约项目8个,总投资约55亿元。
浙商回归成绩显著。全年引进浙商省外回归实际到位资金99亿元,完成市对区考核指标45亿元的220%。浙江腾龙精线有限公司回归项目被列为浙商回归引进示范项目。
六、交通、通讯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2012年,新(改)建公路里程9.57公里,年末公路总里程达到674公里。全年完成道路客运量6872.69人次,旅客周转量15.19亿人次公里,其中:公交完成客运量6157.2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4.1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6616.78万吨,货物周转量287.77亿吨公里,其中:道路货运量4006万吨,货物周转量24.4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2610.78万吨,货物周转量263.37亿吨公里。年末全区营业性汽车拥有量13395辆,其中社会载客汽车223辆,载货汽车13172辆。全年新增1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达到55条,公交线路长度1344.5公里;公交营运车辆680辆。
通讯业务平稳增长。2012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3.60万户,比上年下降2.0%;普及率达61.6部/百人,比上年减少6.7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27.05万户,比上年增长8.3%;年末各类互联网用户21.71万户,比上年增长16.1%。
七、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0%。第一产业投资0.25亿元,下降95.8%;第二产业投资147.86亿元,增长20.7%,其中工业投资147.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投资245.69亿元,增长28.2%。
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15.69亿元,增长33.0%;房地产施工面积857.55万平方米,增长27.4%,其中新开工面积268.1万平方米,下降5.7%。全区商品房销售额66.94亿元,增长35.4%;商品房销售面积75.8万平方米,增长20.3%。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2012年,全区基础设施投资144.79亿元,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32.9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5.24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27.72亿元,教育设施投资5.5亿元,文化艺术业投资2.31亿元。陈山西路(小浃江路至通途路)工程等三条“断头路”全部打通通车。同三高速北仑出口段(高速出口—庐山路)景观整治项目等一批绿网项目全部建成。北仑区―宁职院图书馆工程基本建成。2012年,新增市政道路长度6.43公里,绿化面积22.35万平方米,新增桥梁6座,新增雨水管道6.94公里,污水管道31.4公里,新增房屋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3.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8.8%,建成区绿地率 35.7% 。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118个项目列入区重点工程计划。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大榭叉口改造、北仑文化中心等前期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建设项目中,中宅煤炭码头、东方石浦大厦等项目按期建成投产,集卡运输停车中心一期提前建成,梅山水道、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海天全电动注塑机等项目开工建设,港口博物馆、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吉利春晓整车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2%;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102.6%;新引进企业872家,注册资金170.9亿元。
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申报工作取得新突破。2012年1月,梅山口岸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全国第二个、华东地区首个进口罗汉松特定口岸;3月,口岸正式开放申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在梅山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申报。项目投资实现新跨越。首期集装箱3#-4#泊位、保税物流配送中心等重大功能项目全面建成;梅山水道、海天注塑机、中拉贸易物流中心等重点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港口博物馆、希尔顿酒店、滨海新城医院项目等重大城市配套项目加快建设;世茂、龙湖、美的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正全面快速推进。产业培育取得新成效。石化产品、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壮大,全年完成市场交易额550亿元;类金融项目快速集聚,全年引进股权投资类企业59家,注册资金64.3亿元;引进融资租赁类企业7家,注册资金3.45亿美元;拓普、神鸽等25个项目竣工投产,吉利、盈升等38个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集聚区范围内累计入驻企业超过130家,注册资本总计近60亿元。港区运作取得新成果。新开辟新世界联盟、伟大联盟、马士基达飞以及韩进等4条美东航线,全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87.4万标箱,同比增长约60.9%;中外运、四海物流等仓储项目陆续建成,港区内仓储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八、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201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5%,余额比年初增加64.09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467.88亿元,增长3.2%,比年初增加14.39亿元,储蓄存款余额331.52亿元,增长14.7%,比年初增加42.3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690.07亿元,增长3.2%,余额比年初增加21.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367.75亿元,增长0.7%,比年初增加2.3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04.02亿元,增长3.8%,比年初增加11.19亿元;其它类贷款余额18.3亿元,比年初增加8.15亿元。
保险市场稳健运行。2012年,全区13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8.9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6亿元,增长8.0%,人身险保费收入3.36亿元,增长7.9%。全年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3.34亿元,增长19.9%。
九、教育 、科技、人才
教育事业不断提升。全国首家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基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基地在北仑落户;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北仑职高“君度礼仪工作室”获全国“2012光华创业精神大奖”。全年新增省一级幼儿园4所、省二级4所、省三级2所,市达纲幼儿园8所。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58.2%,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85%,教师持证率85%。2012学年,义务教育段接纳符合条件外来工子女4396名,公办接纳率达到88.4%。全区现有小学19所,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外来工子女学校2所,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1所,区教育“三中心”1 所,成人学校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幼儿园90所,在校中小学校生49561人,在园幼儿 21352人。2012年高考,普通高中文理科重点率26.46%,其中,文科重点上线率17.14%,比全市高出4个半百分点;理科重点上线率31.01%,比全市高出近10个百分点。文科本科上线率87.85%,理科本科上线率86.20%。北仑中学文理科重点上线学生270名,重点率72%。
科技实力进一步提高。根据最新公布的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1年北仑区科技综合实力列全省第8位、科技进步水平列全省第4位,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连续5年进入全省前10位。2012年,宁波北仑国家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开发区科创园成功获批设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浙江(宁波)基地工作站。2012年底,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全国创新型企业3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塑机检测中心、国家级铁矿检测重点实验室和6家国家级行业检测中心;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0家,省市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4家。全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517.2亿元,授权专利数2380个,其中:发明专利数161个,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6%,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2012年底,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30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著名商标20个,市著名商标42个; 省区域名牌1个,省名牌产品26个,市名牌产品39个。
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召开了人才大会,出台了“1+9”人才系列政策。全年全区新培养、引进各类人才2.2万人,其中副高以上 150人,硕士 220人。举办各类综合和大型人才招聘会217场次,有7.65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柔性引进1600 多名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首批引进的14家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年末全区人才总量达12.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5万人,高级职称1750人,博士、博士后95人,硕士 12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
十、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文化阵地建设稳步推进,继续省级文化示范点和市级基层文化宫的创建工作。全年送电影下乡1200场次,基层送戏500场次,组织海享舞台演出400场次,快乐戏台演出24场次,送书下基层1万余册,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100%。利用群文学堂、九峰讲台、仑博讲坛等开展各类讲座30期,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积极推进文化精品工程,舞蹈《青青竹儿》进入全国群星奖复赛,宁波走书《兵站的故事》参加全国群星奖的省级选拔,多项节目分获省市级奖项。第三届中国国际港口文化节、“唱响中国”宁波北仑演唱会等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沃家狮象窜、灵峰寺葛仙翁信俗两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圆满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增区级文物保护点13处。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全面开展,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北仑模式”全民健身工作日渐成型,组织网络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圈”(中心城区体育圈)、“二中心”(体艺中心、体育公园)、“九辅”(9个街道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多点”(村社区健身中心)的高标准、上档次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群。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组织各类体育活动1000多项次,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96%。第六届北仑区全民运动会圆满完成,包括老年部、大众部、青少年的比赛项目共44个,参与人数近2万人。成功承办2012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第二届沿海港口城市乒乓球邀请赛等赛事,进一步打响北仑赛事之都的体育品牌。训练基地以一流的服务承担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的集训。体育创建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宁波中青创文化广场项目开工建设。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区域内唯一一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两家文化企业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家动漫游戏企业被认定为市级重点动漫游戏企业。全区共有文化体育市场经营单位726家,年营业额22.3亿元。全年实现体育彩票销售1.24亿元。
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我区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省级高血压社区服务综合防治示范区”;同时,区卫生局获得“浙江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先进集体”、“浙江省卫生规划财务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卫生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深化,药品差价收入减少约472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门诊和住院有效费用补偿标准分别达到37.2%和72.7%;全年共实施门诊、住院补助102.79万人次,共补助金额10908万元,惠及全区15.45万参合群众;农民健康体检政策不断深化,全年累计免费体检7.16万人。
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2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9家,其中区级综合性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6家,村卫生室158家。年末实有床位数1775张,卫生技术人员数35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44人,注册护士1320人(以上数据包括大榭)。2012年,引进和晋升高级职称医疗专家33名(含浙一医院派驻到区人民医院的专家),全区目前共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214名。
十一、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平安建设
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和先进区,获得国家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评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并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7亿元,区重化工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被列入2012年度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北仑电厂3#机组通流改造、宝新不锈钢焦炉煤气净化利用、宁波钢铁固废处置、北仑电厂污泥干化焚烧二期、中海油LNG冷能利用空分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组织编制全区集中供热规划和天然气利用规划,为优化区域用能结构,实现能源梯级高效利用打下坚实基础。组织4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宁波阿拉酿酒有限公司和宁波旭升机械有限公司获得浙江省绿色企业称号。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省级预验收;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完成宁钢公司烧结烟气脱硫工程、北仑电厂3#机组低氮燃烧器改造,全面完成了年度污染减排任务;狠抓重污染行业整治,完成印染、电镀行业整治并通过市验收,完成全区范围燃煤锅炉整治,有序推进有机废气整治和扬尘整治;开展机动车排气环保监测,实施集卡车和公交车“油改气”;建立环保“110”,严厉打击不法排污行为,检查企业2854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41家。
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0%,与上年同期相比,优良率提高5.8个百分点,常规三项指标(SO2、NO2、PM10)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七年来最佳。
平安建设进一步深化。2012年,全部刑事案件发案数比上年下降0.1%;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比上年下降2.9%,死亡人数下降13.7%,直接经济损失下降6.8%。通过食品安全示范街道(乡镇)3个,示范村(社区)11个,示范学校(幼儿园)6家。2012年底,全区9个街道(乡镇)全部完成区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乡镇)创建,成功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乡镇)5个。全年通过药品安全示范街道(乡镇)1个,示范村(社区)21个。2012年底,全区9个街道(乡镇)全部完成区级药品安全示范街道(乡镇)创建,成功创建市级药品安全街道(乡镇)5个。全区共创建平安乡镇(街道)9 个,平安社区43个,平安村172个。全区共有84个行政村(社区)建设完成农村治安“户户联防”工程。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增长。201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143559户,总人口355599人。男女性别比例98.20:100。其中非农人口187558人。2012年迁入3651人,迁出2010人;人口出生3278人,人口出生率9.25‰;人口死亡2038人,人口死亡率5.75‰,人口自然增长率3.5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支出较快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2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370元,增长13.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1.95:1缩小为1.86: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88元,增长6.9%,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405元,增长17.0%,恩格尔系数为45.2%。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2年底,全区累计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29.01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9.05万人,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人数26.70万人,参加职工生育保险人数25.22万人,参加职工失业保险人数21.25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万人,重点参保对象参保率94.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89万人。
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覆盖。全年167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全年享受医疗救助33201人次。二低(低保、低收入)家庭大学(专)生及区外高中生教育救助150人。年末拥有各类福利机构15家,床位数1731张,在院人数1336人。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
2、人口不包括大榭开发区;
3、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和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幅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