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5388X/2014-27622 | ||
组配分类 | 部门工作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4-12-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政务综合类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5388X/2014-27622 |
组配分类 | 部门工作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4-12-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政务综合类 |
一、2014年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我局(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农业工作部署,以加快“三农”转型升级和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改革赋权、转型强农、治水美村、惠民增收,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进一步深化
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双清”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回头看”活动,不定期督查,完善考核制度,逐步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三村一线”创建有序开展,全面拓展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深度。春晓“三山溪源风情”精品线充分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城市果园、建设农民乐园;三山、阳东2个市级中心村及钟家桥全面小康村创建成功。城乡一体化改革步伐提速,出台了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按照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1+X”政策体系要求,对19项专项配套政策进行了初步分解。指导全省第一批改革试点镇小港街道和省级中心镇春晓镇制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实现先行示范带动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扎实推进农房两改,截至目前,共安置农房4042户,超额完成市级任务。柴桥街道河头村获评2013年度全省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称号,是宁波市唯一获此荣誉村庄。
(二)城乡生态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
严格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意见、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或基本完成治理的村达122个,其余村已全面开工,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省、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会在我区成功召开,小浃江获评宁波市最美河道。巩固提升畜牧环境整治成果,开展畜牧环境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对遗留违建畜舍进行专项整治,消除畜禽养殖“返潮”隐患,关停违规排放养殖场两家,拆除违章畜舍18处,面积1.71万平方米。完成驻中心屠宰场检疫站规范化建设提升,严格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流行、爆发。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以“四边绿化”工作为主抓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绿网体系构建,累计投入绿化资金2.43亿元,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2万亩、珍贵树种造林面积678亩,建成森林通道186公里;1个省级森林城镇、9个省、市级森林村庄已基本创建成功。积极开展“引水上山”工程建设,累计投入森林消防专项资金300余万元,提升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森林防火能力大幅提高。
(三)都市生态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
转变理念,整体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出台了北仑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业重点发展区域,有效破解农业发展空间限制。现代农业园区在荣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称号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全年休闲农业收入达4120万元。“新碶瑞灵生态农业精品园”和“小港潜龙水生植物精品园”两个市级精品园项目已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出台土地流转实施意见,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全区土地流转面积约4.8万亩,流转率达到67.2%。积极探索建立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成立了全区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家。完善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平台建设,在淘宝网推出了“特色中国•宁波馆”,并在第七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农业经贸洽谈会上获得推介。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土专家为重点,累计培训实用人才2000人次。产管并重,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和隐患治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共抽检各类地产农产品3100批次,抽检合格率达99.6%,查处的1起假农药案件得到省农业行政执法总队表彰。
(四)农村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在继续强化农村“两白”整顿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村级银行存款账户、货币资金及经济合同的清理整顿,全面清理274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银行存款账户1164户,撤销58户。全面完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帮助解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累计对4392名农户完成预授信工作,金额达29779万元。继续实施农村电力线路改造,32个村已完成改造,72个村正在有序推进中。认真衔接落实对口扶贫工作,与贵州兴仁县、宁海县、奉化市大堰镇和丽水市云和县共4个地区开展结对共建,落实各类扶贫资金880余万元;加快推进社区化治理。参照九峰山农村新社区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理念,形成了拆迁安置型、多村共享型、村企融合型等多种社区管理模式,促进了区域和谐发展。
(五)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区委统一部署,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市委“20条措施”和正风肃纪“十项规定”等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三农”各项工作上。修订完善了局内部人员考勤、公章管理、财务报销、请销假等规章制度,全面完成办公用房清理整顿,制定“两方案一计划”,提出了17项整改方案、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任务。根据区委统一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强化内部监督职能,积极配合区纪委落实“三转”。继续深入开展中层效能评价工作,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扎实开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全局共梳理各类职权731项,完成清理381项,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进一步提升农林分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全局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和质量,方便了群众。服务中心工作提供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优化海域审批招拍挂工作,全年新办理海域使用许可11宗,完成海域使用招牌挂2宗,面积39.6公顷;办理林地审批7起,面积36.415公顷。结合“八打八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对全区建设用海、渔船、违法渔具、拖拉机进行全面清查摸底,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整治力度,海上、农机等涉农安全工作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面推进“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41艘,清理各类违法网具(地笼网、串网)1100余顶,有效保护了渔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今年我区的农业农村工作总体平稳,富有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当前“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和要素性障碍亟待突破,虽然在破解大工程开发项目审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土地流转等工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但有些工作面上推进还不够,还需加大推进力度;二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同时受土地、资金、智力等限制,都市现代农业转型难度大;三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规划制定、轻规划实施,重政府主导、轻农民参与,重设施建设、轻文化服务管理提升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村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2015年工作思路
2015年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一年。我局将继续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任务,以深化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都市生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力争农业总产值不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点面结合,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全力做好小港街道和春晓镇两个改革试点区创建指导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启动编制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现与区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多规融合”。继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扫尾”工作,实现股份制改革“全覆盖”。对已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组织开展“回头看”,对改革不到位的进行整改、完善和提高。在股份经济合作社终止试点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股份经济合作社退出机制。依托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建立健全以区域性党组织为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协商议事组织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农村社区化治理的新模式,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重点抓好村级经济合同、村级大额定期存款银行账户和债权债务的清理整顿,进一步巩固“三资”管理成果。深化农民负担阳光监督行动,加快农村“三务”公开信息平台建设,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二)以点带面,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双清”等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沿路沿河沿景区、城与乡、镇与镇、村与村交接带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全面彻底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在农村垃圾动态保洁的基础上,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以水生态文明为抓手,结合“五水共治”,水陆联动、城乡联动,实现山、水、村、景融合发展。继续深化小港西片区、春晓三山片区、柴桥紫石片、秀美山川道路沿线等区块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以新创建小康村、特色村、中心村等精品村为节点的白峰上阳精品区块,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房“两改”,确保项目进度和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和利用乡村特有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民居民宿、文化创意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实现既美村、又富民。
(三)生态优先,全面提升城乡宜居环境
按照“治标与治本并举、巩固与提高并进、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至2015年底,全面完成剩余25个村的治理任务,改造提升一批2011年前实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管理长效机制,对已建成的村加强管理维护,做到“建管并重”,基本消除污水对地下水体的持续污染,还农村一泓清水,使北仑大地青山与绿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巩固畜禽整治成效,健全畜禽养殖环境长效巡查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防死守,防止畜禽养殖回潮反弹。结合森林抚育、林相改造,以城区山体公园、城市周边山体、主要道路河流沿线、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观花观果树种、彩叶树种,提高彩色树种比例,优化森林群落结构,构建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层次分明的景观林和风景线,为城乡居民提供景观休闲和生态游憩空间。开产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普查,实现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完善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提升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强化野外火源管控,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源头防控,大力实施“肥药双控”技术,减少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转型升级,提升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根据北仑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水平,新培育特色精品基地(点)2-3个,逐步在高塘片区、新棉、石龙线等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内打造一批精品园,继续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和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技术,积极拓展现代农业的生态休闲功能。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着力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机制与管理,实现连片流转,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促进现代都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服务环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入挖掘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构建“乡土专家库”,着重做好职业技能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和创业培训,逐步促进农民职业化。完善名优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地产农产品网上零售市场,提高北仑农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完善农业共保体经营模式,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稳定性。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抓手,建立健全农业经营利益引导机制和诚信管理制度,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力度,强化畜禽屠宰环节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和生产行为,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五)强化保障,努力提高服务大局能力
进一步优化建设用海招拍挂,提高项目审批报批效率,加快推进“七姓涂”区域用海等审批工作,推进梅山蓝色港湾建设,确保涉海、涉林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抓好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相关工作的落实,进一步理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强队伍、抓重点、转方式,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开展海洋资源普查,完善海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加强渔政“铁军”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对违法用海、非法占用林地、滥杀滥捕野生动物、破坏森林、生产不合格农产品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防止恶性涉农案件发生。着力开展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深入开展“一打三整治”行动,加大对小型渔船“船证不符”和违规渔具的清理整顿力度,建立健全涉渔“三无”船舶长效管理制度,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结合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把推进“三农”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好两个“责任”落实,深入贯彻从严治党理念,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行政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
北仑区农林局
201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