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4449B/2013-132832 | ||
组配分类 | 十二五 | 发布机构 | 霞浦街道 |
成文日期 | 2013-08-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4449B/2013-132832 |
组配分类 | 十二五 |
发布机构 | 霞浦街道 |
成文日期 | 2013-08-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十二五”期间,是霞浦街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要求的惠及全街道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按照中共北仑区委《关于制定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霞浦街道十二五规划》。阐明了“十二五”时期霞浦街道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是今后五年霞浦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街道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时期成就巨大
“十一五”时期是霞浦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和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等严峻考验,全街道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紧紧围绕省、市、区对霞浦的定位与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实现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街道规模工业总产值19亿元,规模工业销售产值18亿元,规模工业利润总额预计1.2亿元,2010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32亿元(不包括部分631工程和房地产),预计完成正常税收1.4亿元,新增三产税收预计完成1500万元,较2005年实现翻番。一大批民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霞浦街道群众幼儿上学难、生活消费不便等民生问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现代国际物流园区获批成立,在继续坚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同时,开始注重引进物流兼贸易的省内、市内有影响力的企业。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霞浦的核心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统筹发展形成新格局。坚持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大工业区块、老街区块、陈华浦新村区块、国际物流园区、精细化工园区、街道工业园区所在的工业区块和紧临中央商务区的通山、方戴、朱塘、书院等村所在的微型CBD区块这五大区块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上傅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进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并重,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多。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初步构建,教育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二十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工作走在省市区前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海享文化大舞台顺利举办,霞浦会堂重新装修营业,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实现新成效。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和机关效能提升工程稳步实施。
上述成绩来之不易,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思源奋进,继往开来,霞浦的发展将迈上新的征程。
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霞浦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及社会转型,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宜居宜业、民富民安、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镇,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目标
霞浦街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经济实力更加雄厚,成为北仑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物流园区建设成果显现,优势企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临港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逐步建立。创新型城镇、教育强镇和文化强镇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发展软实力不断增强。
2、区域化格局更加优化,成为核心商务区的东入口。城区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大工业区、物流园区和城区协调发展。城区功能不断增强,五大区块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北仑城区核心商务区的东入口。
3、城乡建设更加协调,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新农村建设达到新水平,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4、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成效显著,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活力继续增强,区域社会和谐达到新境界。
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全面推进“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即“四大”)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二、三产融合,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打造北仑重要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1、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优化和集中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石化、汽车及汽配、钢铁等产业。石化产业着力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强化产业上中游推动,拓展精细化工等下游产业领域,重点推进台塑建设,成为宁波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及汽配产业着力于提高整车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进一步在整车生产上实现突破,发展以汽车发动机系统、电子控制系统、传动与行驶控制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等为重点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建成以整车企业为龙头、配套企业集中的汽车工业基地。到2015年,整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左右。钢铁产业重点推进企业技改扩产提升,发展不锈钢深加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到2015年,力争形成600万吨优质钢、120万吨以上不锈钢及深加工制品的生产能力。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港口功能,大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依托集散推进集聚,依托中转发展交易,依托港口生产拓展增值服务,依托蓝海资源中心,建设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基地。着力构建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加快霞浦现代国际物流产业基地建设,巩固作为宁波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核心区域的优势地位。
依托凤凰山海港乐园、九峰山旅游区,不断优化旅游业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积极打造以工业旅游、生态旅游为内容的旅游产品,以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广泛推介霞浦旅游形象。争取“十二五”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5%。
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以保障性住房和特色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开发以居住和沿街小区配套商铺相结合的高品质、新型特色居住区。
3、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贸易和物流大企业,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建成港口物流高度发达的标志性区块,成为宁波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重要板块。汽车工业基地建成以吉利为龙头,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汽车工业发展基地,打造成北仑整车及汽配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引擎。临港工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钢铁、石化、造纸、能源、船舶、新材料等产业,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大宗物资仓储集散中心。
五、各项社会事业上新台阶
1、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优化教育资源总量和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基础设施和教育质量差距。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通过合并、捆绑达到优化教育资源的目的,形成公平的教育环境。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深化“海享文化”,举办好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走出去”,全面提升霞浦文化事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发展活力。完善文化设施。着力构建“15分钟”文化圈,充分发挥霞浦会堂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作用,推进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确保有一定规模的文体中心,每个社区和行政村都有文体活动室,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转良好”的文化设施网络。
2、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创建成果,完善和推广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继续推进上傅村新农村建设。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和区域化的公共服务中心,将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推进新一轮农村公路联网工程、不适应桥梁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农村电气化、信息化改造,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卫生保洁、垃圾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污染整治和绿化美化水平,全面营造“路畅、水清、花香、村美”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深化村级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新模式,扎实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3、扩大城乡社会就业。把扩大和稳定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并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推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长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帮扶,提高城乡就业保障水平。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发展各种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管理。强化劳动监察,加大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的工作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建设,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高仲裁调解水平。
5、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构建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适当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标准,探索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接轨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综合水平,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力争达到95%。鼓励城乡居民参加商业补充保险,扩大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发展适度普惠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培育各类慈善组织,深化扶残助残工作。建立有效的住房保障机制,着力扩大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限价房的受益面。
六、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区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1、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组织,构建以区域性党组织为核心、协商议事会为基础的基层组织新体系,探索开展“区域化党建、社会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工青团妇等团体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密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区域内民间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公益组织等的积极作用,发展壮大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协同能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依法保障合法收入和合法所得,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收入水平,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正义。
2、打造和谐霞浦。积极预防和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事件,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互协调、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矛盾纠纷。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教育与维权并重,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融入度。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促进社会舆情健康稳定。完善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多层面的防灾减灾与公共危机预防、应急体系和保障机制,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对交通安全、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加强对校园、集市以及大型活动的安全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普及防灾减灾相关科学知识,强化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全民防灾自救能力。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提高国防动员的组织和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