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10-132814
组配分类 十一五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10-11-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经贸管理
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10-132814
组配分类 十一五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10-11-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经贸管理
北仑区商贸流通业“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安排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市贸易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仑区贸易与粮食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拓市场、促消费、保安全、惠民生”这一主题,实施商贸扶持政策,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提升现代流通方式,改善市场消费环境,保障群众消费安全,使全区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空间不断拓展、后劲不断增强,活力不断迸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拓展市场,商贸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区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拓市场促消费”措施,商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新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亿元市场成交额新增19.5亿元,年均增长21%。一是加强招商选资。新增大型商业网点25家,其中超市20家、大型百货商店1家、大型专业市场1家、流通配送中心1家。新引进香港怡东集团团膳加工配送公司,总投资2000万美元。二是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截至11月16日,共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27457件,销售额1029.9万元,补贴462.66万元;家电下乡60414件,销售额13891万元,补贴595.7万元;汽车以旧换484新辆,补贴674.6万元,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区家电、汽车消费。三是组织展销促销。成功举办了4届春节年货展销会,共供应贴价和非贴价商品达770吨,销售额达1022万元。成功举办了2010宁波国际美食文化博览会,5天展期营业收入约520万元,接待顾客达13万人次。同是,还成功举办了购物消费月活动、家电购物节、汽车展销节等,赢得了市民及参展商的一致好评。四是大力拓展区外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有10余家企业参加了成都、郑州、上海、武汉宁波名品中心,为宁波品牌产品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局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经贸系统先进集体。

  二、攻坚克难,商贸民生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共计投入1亿多元完成了五大商贸民生工程。一是迁建区中心屠宰场。为解决大矸中心屠宰场由于扰民问题,2009年新建了区中心屠宰场,总投资5300万元,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成为目前全市屠宰设备最新、肉品交易场地最大的屠宰场。二是建成区农批市场。为解决马路蔬菜拷场问题,2008年建成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占地17亩,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三是改造农村菜市场。为解决农村菜市场这一“老大难”问题,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菜市场三年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4350万元,其中区政府投入1500万元,新建改造了63个农村菜市场,累计新建15000多平方、改造12000多平方,改善了农村菜场购物环境。四是迁建柴桥菜场。为彻底解决柴桥菜场设施陈旧老化、环境卫生脏、车辆秩序乱等问题,2009年新建了柴桥菜场,征地33亩,建筑面积19300平方米,总投资约4000万元,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菜市场。五是推进放心早餐工程。为彻底解决放心早餐生产场地问题,2009年新建了放心早餐配送中心,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投资约1200万元。合理布局放心早餐摊点,已新建摊点40家。

  三、便民利民,充分发挥商贸在宜居城区建设中先导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区深入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进”工程等,完善了城乡商贸体系。一是区商业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区商业中心规划建设总面积336公顷,目前总投资已超过130亿元。作为区商业中心的核心——富邦世纪商业广场于2010年10月份正式启动,占地220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由商业中心、独立产权商铺和高端国际公寓组成,规模超过目前宁波所有的商业综合体。二是社区商业建设工作走在省市前列。积极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目前全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达4个(新矸红梅、牡丹,小港红联,大矸坝头),市级7个,区级11个。我区社区商业工作得到国家商务部领导充分肯定,社区商业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建设商业特色街。新增2条市级商业特色街(新矸嵩山路美食街、小港漕头王服饰街),全区市级商业街达3条。四是商业连锁经营长足发展。目前全区连锁超市39家,农家店达177家,其中乡级店39家、村级店138家,流动售货车4辆,配送中心1个,农村连锁经营配送率95%以上。加贝进入中国连锁经营100强企业,排名由2006年的94位上升到2008年的79位,同时在2008年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百强企业中位居第42位。五是开展了小美容美发业整规、小菜场整顿,完成了文明城区、卫生城区、食品安全示范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等各项工作。积极做好“平安北仑”工作,共创建“平安菜场”8只、“平安商场”5家。

  四、规范提升,新阶段“菜篮子”工程走在全市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区“菜篮子”工作在全市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奖,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一是规范定屠管理。开展打击私屠滥宰专项整治,关闭白峰3个临时屠宰点,实施菜牛定屠,生猪、菜牛定屠率100%。加强瘦肉精检测,共抽检生猪40367头,合格率99.97%;定量检测105批次,合格率100%。推进肉品市场准入,在屠宰场、菜市场建设猪肉质量IC卡追溯体系。我区生猪定屠工作连续五年获市一等奖。二是规范菜场管理。加强上市食品索票索证,规模以上菜场实现上市食品市场准入。加强农残检测,规模以上菜场建有农残检测室,共抽检蔬菜304947个,合格率99.95%。规模菜场实施家禽定屠,实现上市家禽集中销售集中宰杀。创建全国绿色菜场,目前已达4家。三是加强基地建设。投入3000万多元新建改造梅山、新棉、名阳等蔬菜基地,面积2000多亩,目前全区蔬菜基地达3066亩。目前全区有2家畜禽养殖基地、4家蔬果基地被列为市级菜篮子商品基地。四是保障菜篮子供应。绘制了生猪、豆制品、禽蛋和狗肉、羊肉等主要菜篮子商品购销路线图。加强主要菜篮子商品储备体系建设,每年落实生猪活体储备2100头、豆原料60吨。加强渡淡蔬菜生产,共落实面积2750亩,总产量2083吨。

  五、积极应对,有力保障市场供应安全稳定。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强成品油市场、猪肉市场调控,积极应对奶粉事件,确保我区市场稳定。一是保障成品油供应。2007年、2008年、2010年我区柴油供应一度偏紧,我区及时启动柴油供应应急预案,加强用油调度,严禁容器加油,查处非法囤油,严格油票管理,保障有序供应,基本确保了我区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民生单位、公益单位和重点工程建设单位用油。新增加油站5座,便利就近加油。二是保障猪肉供应。2007年至2008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市场货源偏紧,我区及时出台《北仑区生猪肉品保障供应应急预案》和促进生猪流通保障市场供应政策,落实专项资金140余万元,落实应急生猪活体储备2100头,确保了肉品市场稳定。三是稳定奶制品市场。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及时下架了三鹿奶粉、问题奶粉和液态奶、9月14日前国产奶粉液态奶,做好退货等处理工作,加大原装进口奶粉和合格国产奶制品供应,稳定了我区奶制品市场。四是积极做好台风防御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五是制订了《北仑区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以维护市场有序供应和社会稳定。

  六、加强调控,全区粮油市场供求平衡。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强粮油市场监管,确保了全区粮油市场安全稳定。一是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万元维修改造仓容量4万吨,投资500万元新建安徽巢湖4号仓容0.9万吨。积极做好区粮食物流中心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强储粮管理。新增区级储备粮7000吨,使我区地方储备粮达36000吨,政府可控粮源达4.2万吨。积极开展清仓查库,顺利通过了市级普查和省级重点复查,成为全国抽查免检城区。积极开展“一符四无”检查,“四无比例”100%。三是完善产销政策。每年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种粮大户直补政策和良种供应补贴政策,抓好订单粮食,共计8948吨,发放粮食预购定金63万元。加快建设1.1万亩粮食功能区,积极实施亩产1000公斤和亩效益1000元的“双千工程”,已建成  7100亩。四是完善应急体系。与28家粮油经营户签订“应急成品粮储备协议”,使全区应急成品粮达2440吨,使我区成品粮储备达到10天消费口粮。目前全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2家,粮食预警监测点28个。五是抓好军粮供应工作。

  七、创先争优,机关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开展了作风建设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促进了作风转变,提高了机关效能。一是加强基层党建。新建基层党组织2个,新发展党员5名。二是加强学习教育。大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积极开展学理论、学法律、学专业、学廉政“四学”活动,推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完善了惩防体系和局各项规章制度,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10余次,开展廉政谈话30次,集中廉政教育15次,加强内部审计,严查商业贿赂,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监督。抓好信访工作,处理各类信件20余件,接待来访150余人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答复。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信息204条,处理依申请2条。四是认真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共办理人大议案17件、政协提案25件。六是加强就业培训,共培训营业员、菜市场管理人员2000余名,召开专场招聘会10场。同时,做好老干部、财务管理、计划生育、老干部、信息及信息化、调研、文书档案等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十二五”工作安排

  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是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是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扩大就业和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根据我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商贸流通产业持续、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流通现代化,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增加就业,完善城镇功能,保障人民消费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开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新局面,特制订区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坚持市场化导向,信息化提升,国际化推进,品牌化带动,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拓展壮大特色休闲服务业,积极构筑区域商贸流通中心,不断优化商贸流通结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流通格局,尽快对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使我区商贸流通业成为繁荣城市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强化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二、遵守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充分体现商贸流通业的服务的本质功能,始终把满足广大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作为工作的着眼点,积极引导消费、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扩大开放原则。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学习国际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引更多国际品牌和跨国商贸流通企业落户我区,加快融入国际市场。

  产业结合原则。坚持与旅游、文化、交通、农业、制造等产业互相配合,联动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扩大消费规模。通过与其他产业结合,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贸流通业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服务。

  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商贸流通业资源的作用,形成消费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有效监管和适度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力推进商贸流通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便民利民原则。根据我区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变化,推进商贸流通业网点和设施建设,建立安全、诚信、舒适的购物环境,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积极发展高端商贸流通业,不断完善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功能完善的消费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一)预期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3%

  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年均增长13%

  (二)预期目标

  到2015年,形成“一中二副”商贸格局(即一个区商业中心,二个商贸副中心),形成以连锁商业为核心的实体网络和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虚拟网络相结合的零售商业服务业体系,奠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商业基本框架,使北仑商贸业服务功能更完善,市场运行更规范,消费环境更优美,总体上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城市商业水平。

  四、重点项目

  (一)加快商圈建设,打造“一中二副”商贸格局

  商圈是一个地区商贸繁荣的标志。要加快区商业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布局各具特色的企业集团总部大楼、商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娱乐休闲设施,着力打造北仑商业高地。要加快富邦世纪商业广场建设,占地220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由商业中心、独立产权商铺和高端国际公寓组成,规模超过目前宁波所有的商业综合体。要积极抓好丽晶、石浦、贝斯特、银泰北仑等已确定的大型商贸综合体及商务楼项目的建设,确保按时建成投入使用。要加快小港、白峰商贸副中心建设,努力增强商贸服务功能,改善消费环境,建设一批符合城镇功能要求的中大型、中高档商贸设施。

  (二)加快网点布局,统筹城乡商贸发展

  要以便民利民为目标,进一步合理布局全区商业网点。积极推进“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商业网点的“全覆盖、全连锁、全配送、全放心”。推进社区“双进”工程,示范商业社区按“八网建设”要求规范提升,新建小区、城郊接合部及农村中心村等地按10分钟生活圈规划进一步完善生活必备商业业态,促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对区商贸规划中14条商业街按先易后难原则,成熟一条发展一条,争取各个镇乡街道都有自己的商业特色街。大力发展专业市场,鼓励工商贸联手发展一批适应临港产业、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工业品专业市场,重点建设机电模具、钢材、汽车、建材家私、农产品批发、集装箱交易等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小港建材市场,拟投资10亿元,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餐饮市场,加强餐饮配送中心建设,新发展“放心早餐”摊点200个。

  (三)大力拓展市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完善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区消费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全市前列。要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力争201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城乡协调的商贸服务体系。积极抓好家电、汽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促进家电、汽车消费升级和消费增长。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区外、海外市场,不断提升本地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充分挖掘北仑港城文化,发挥滨海城区优势,积极开拓新型会展项目,着力搞好美食节和购物节。

  (四)抓好“菜篮子”,确保供应充足、质量安全

  积极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增加政府对“菜篮子”资金投入,研究出台政策吸引各方资本投资“菜篮子”建设。在梅山、春晓、白峰等东部区域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技装备水平较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在城乡结合部筹建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提升菜篮子供应保障能力。重点培育菜篮子批发、零售、配送、专卖等流通体系,打造高效、安全、便捷、优质的菜篮子流通网络。引导区域化专业化的菜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自身实力、要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流通环节试点专业化第三方监测评价机构,使“菜篮子”商品价格和安全信息更加准确、透明。

  (五)抓好“米袋子”,确保粮食供应安全

  粮食是民生之根本。十二五期间,以国有粮食企业为骨干和基础,形成粮库布局更加合理、粮食储备功能更加完善、仓储新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粮食体系。加快建设区粮食物流中心,预计投资1.5亿元,占地150亩,粮食仓储6万吨级,加工能力日产400吨,集粮食储运、批发、加工和信息“四位一体”。加强仓房维修改造,规划维修仓房80间,预计投资350万元;增加机械设备,预计投资315万元。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产销合作,千方百计引粮入仑,确保我区粮源稳定。按照“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要求,量力扩大地方粮油储备规模,增加应急供应网点,提高政府的调控和应急能力。继续抓好军粮供应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发展商贸流通业重要性、紧迫性、全局性的认识,统一思想。按照“加强内贸”“振兴流通”要求,进一步理顺商贸流通行业管理体制,强化商贸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区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形成部门间工作合力。

  (二)完善规划,落实政策。进一步细化《北仑商贸流通发展规划》(2004—2020),加快出台《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编制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导向目录,引导我区商贸业有序发展。研究完善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扶持政策,制订和出台各项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加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鼓励多方资金参与商贸设施建设和管理,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件环境。

  (三)加强监管,优化环境。结合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创建,开展商业文化、商业道德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商业道德水准。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加强商贸诚信体系建设,培育更多商贸流通业信用品牌。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质量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四)引进人才,科技兴商。大力引进、吸纳和使用既有现代科技知识又熟悉商业经营活动的高层次商贸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和配备一批适应现代商业经济发展、懂管理、善经营、精通国际贸易规则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提高流通效率,实现经营业态、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促进产业和商品结构的调整。

201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