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51266/2008-28465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08-05-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索引号 113302060029551266/2008-28465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08-05-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宁波市北仑新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两区合并、新的管理体制运行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发展主题,努力克服非典和生产要素供给紧张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开发建设进程,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使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综合

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超过预期增长15%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算)达到52715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6369美元。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稳定升级,工业强区地位确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124.3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35.1亿元,增长17.2%。一、二、三产的比重分别为3.8%、75.0%和21.2%。一、二、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80.4%和18.6%,二产对经济发展仍起支柱作用。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增长27.3%。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市场价格:从下半年开始,物价逐月走高。尤其自10月以来的粮油涨价,带动相关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2%。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9%,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8.4%。

三大需求

投资: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4%。其中,完成工业投资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9%;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9.7亿元,比上年增长63.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5%。

社会投资活跃,非国有单位成为带动全区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80.7亿元,增长18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6.6%。其中,个私投资27.85亿元,增长224.1%,占2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65.6亿元,增长174.6%,占54.2%。

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9亿元,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消费结构升级,住房、交通和通信等成为消费热点领域。全年销售个人商品住宅94.99万平方米,增长159%;实现销售额19.01亿元,增长35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463元,增长11.3%。其中,交通和通信支出1398元,比上年增长52.8%,增幅最大;衣着支出855元,增长13.7%;耐用消费品支出397元,增长16.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6元,增长6.5%。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的领域分别为:居住支出增长70.8%;衣着支出增长70.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8.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46.7 %。年末,城乡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7.6亿元,增长70.9%,比年初增加7.3亿元。

出口:出口大幅增长。至2003年底,全区出口产品已覆盖到170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实现外贸自营出口总额18.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7.62亿美元,增长56.0%;服装出口3.76亿美元,增长49.1%;纺织品出口1.86亿美元,增长61.1%;文教体育用品类出口1.48亿美元,增长26.6%。此四大类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79.6%。

第一产业

农业: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农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由上年的4.5%下降到3.8%。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产值4.8亿元,下降7.1%;林业产值0.2亿元,下降23.3%;牧业产值1.8亿元,增长30.5%;渔业产值2.5亿元,增长9.4%。

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年末,耕地面积为13395.7公顷,比上年末减少109.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172公顷,比上年减少4912公顷。其中,粮食2474公顷,比上年减少2964公顷;蔬菜2912公顷,减少1135公顷;花卉苗木3876公顷,增加205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6万吨,比上年减少60%。

优势农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区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共实现产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2.1%,对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4%。其中花卉苗木、蔬菜、水产等优势产业实现总产值4.6亿元,增长13%。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214万立方米;现有灌溉总面积16.1千公顷,节水有效灌溉面积8.5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2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28.9%;农田温室面积达到104.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0.75万平方米。

第二产业

工业: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7.8亿元,同比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76.3亿元,增长28.5%。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6.2亿元,增长2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产值29.2亿元,增长14.6%;私营、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30.3亿元,增长3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16.8亿元,增长29.2%。

工业品销售形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369.6亿元,同比增长28.1%;完成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80.1亿元,增长33.6%;全年产销率保持在98%以上。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十一项指标综合考评得分272.8分,比上年提高35.5分。其中,资产贡献率19.2%,提高2.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2.17%,提高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3.83万元/人,增长35.2%;产品销售率98.4%,同上年持平;亏损率4.6%,降低1.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3.0%,降低16.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0.8亿元,增长28.1%;实现利税总额56.4亿元,增长25.7%;实现利润总额39.5亿元,增长30%。

建筑业: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2003年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56家,从业人员22816人;完成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55.7%;实现利润总额1.5亿元,增长25%;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96.4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为11.8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4万元/人。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业:全年完成客运量2701万人,旅客周转量11468万人公里;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512万吨,货物周转量636827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业:200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电话普及率已达74.67部/百人,比上年提高8.7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5万户,比上年增加9.2万户;年末各类互联网用户达到5.3万户,比上年增加1.8万户。

商业:全年消费品市场除二季度受非典影响一度低迷外,其余各月均保持稳定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3.4亿元,增长15.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亿元,减少11.2%;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5.3亿元,增长15.2%。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28.5亿元,增长8.5%。

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加快。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21.6亿元,比上年增长77.9%,其中民间开发投资1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9%。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55万平方米,增长75.8%;竣工面积85.09万平方米,增长143.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9.2万平方米,增长127.3%。商品房销售面积107.8万平方米,增长212.2%;房屋空置面积1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万平方米。

金融业:金融存贷款同步增长。至200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2.4亿元,比年初增加76.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5.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0.4亿元和14.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0.1亿元,比年初增加67.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7.9亿元,比年初增加18.9亿元;中长期贷款75.9亿元,比年初增加34.3亿元。

保险业:保险业快速发展。至年末,全区各保险企业实现保险金额619.2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553.52亿元;人寿保险65.72亿元。全年保费收入2.21亿元,比上年增加0.92亿元。

旅游业: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游客9万多人次,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公司)总收入4500万元,其中入境旅游878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14万美元。2003年九峰山旅游区、凤凰山主题公园、东方高尔夫三大旅游项目已完成总投资3.3亿元,同时又开发工业游、港口游等新的旅游项目,举办旅游推介会。旅游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绩斐然。2003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35个,较上年增加59个;总投资额3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合同利用外资9.1亿美元,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24.1%。现全区共有港澳台资企业268家,外资企业211家。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3年全区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35.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7%。其中,外贸自营出口总额18.49亿美元,同比增长47.5%;进口16.64亿美元,增长65.7%;贸易净出口1.85亿美元。进口和出口额分列全市首位。

对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协作取得积极进展。2003年设立境外机构12家,完成对外承包劳务、经济技术协作营业额9700万美元。

社会事业

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5亿元,同比增长52.4%。2003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7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12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20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企业共申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项,立项25项,获得市级、国家级科技经费资助1048万元;申报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0多项,下达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项,市级各类科技经费资助项目50多项。新产品开发势头强劲。2003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58项,认定区级新产品73项,完成市级新产品成果鉴定22项,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13项。技术交易活跃,专利质量提高。全年通过技术市场完成课题122项,签约47项,累计合同成交金额1.1亿元。创建专利示范企业7家,专利试点企业1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254件,授权发明专利7件。

文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影剧院1个,博物馆1个,各类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量11.5万册,借阅16.2万人次,图书流量24万册次。广播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2%。以城乡互补、巡回交流的方式举行了18场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了沟通城乡居民的桥梁的作用。文艺创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创作各类艺术作品302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0件,省级奖项12个,市级奖项22个,其中越剧《百花江》获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新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等5项创作奖和表演奖,广播剧《铁肩柔情》与歌曲《都市贝贝》均获得市“五个一工程”奖。基层特色文化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全区共创建5个农民乐园,20个村落文化示范村,有60%的行政村达到宣传文化阵地“六个一”市级标准。

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高中5所,完中1所,初中12所,小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融成校、电大工作站、教师培训中心于一体的区成教中心1所,乡镇、街道成校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8所,公立幼儿园4所,私立幼儿园130家。在校学生4万多人,在职教师2600多人。

2003年义务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85%(除极个别残疾儿童免予入学),小学和初中年级巩固率分别为100%、99.87%;“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6%。大多数小学基本完成向六周岁儿童入学的过渡工作。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7.12%。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2.4%;普通高校录取率达89.5%。

体育: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优秀体育苗子16名,输送体育苗子到省少体校2人、市少体校20人。倡导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市“1154”全民健身网络工程要求,全区新建健身路径15套,使全区健身路径总数达42套。以科学健身抗击“非典”为契机,以健身操、腰鼓、太级拳、秧歌舞、网球、广播操、武术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健身运动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提高全民体育健身参与度。

卫生: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截止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266个,其中医院28个,诊所237所,妇幼保健院1所。医院床位数778张,年末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67人,其中医生511人。全年各医院门诊人次近200万。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新区建设全面加速。按照“一体二翼”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目前2.2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包括行政中心、体艺中心和阳光大厦等)正在加紧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西片区小港中心区建设加快,随着329国道、沿海中线、四期码头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及一些大型项目的落户,东部城区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7亿元。现建成区面积达到31.7平方公里。

道路建设:交通状况不断改善。2003年共完成交通投资5.1亿元,改造农村不符合公路等级桥梁35座,新建公路61公里,改建18公里,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至年底,道路总长117公里,公路交通里程303公里,公路密度为51.6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8.4%。

城市绿化:城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截至2003年底,我区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已达201.82万平方米。目前全区绿地率达32.99%,绿化覆盖率达36.7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4平方米,三项绿化指标均列宁波市六个区之首。道路绿化面积大幅增加。2003年完成富春江路入口景观工程,台塑安置小区绿化工程以及钱塘江路、富春江路、江南公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共完成投资2627万元,新增绿化面积37万平方米。北仑城东生态隔离带绿化工程初步设计通过会审。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新区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坚持从源头治理污染,重大建设项目环保控制得到加强。全年审批(初审)建设项目534项,否决污染严重、不符合环保政策项目108项。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全年检查污染企业800多家次,对69家违法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综合整治329国道霞浦陈华以东段烟尘污染和城区噪声污染,对饮用水源地日常监管和监测力度加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全年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在I级水平,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大于9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dB,交通干线两侧噪声值低于70 dB,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公用事业

供电:电力供应加大。2003年北仑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20.68亿度,比上年同期增加5.96亿度。生产用电18.92亿度,比上年增加4.58亿度,其中工业用电16.02亿千瓦时,增加4.6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加0.38亿千瓦时。

现已建成220kv公用变电所2座,110kv公用变电所4座,35kv公用变电所6座,变压器总容量为96MVA,建成10kv线路80条,架空线路261公里,电缆196公里。

供水:2003年北仑城区自来水供应量为4777.7万吨,比上年增加1337.7万吨。其中:工业用水2729.9万吨,增加670万吨;商业用水101.6万吨,增加18.1万吨;建筑业及宾馆用水382.3万吨,增加178.5万吨;机关团体、部队和事业单位用水110.2万吨,增加14.2万吨;居民用水673.3万吨,增加180.9万吨;综合用水764.8万吨,增加247.8万吨。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130170户,总人口3143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169人。2003年新增户籍人口4957人,全年迁入7182人,迁出2442人。全年出生2233人,死亡20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年末在册(已登记)暂住人口17万。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77元,同比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88元,增长7.9%,扣除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8.8%和6.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2003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463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6元,比上年增长6.5%。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平方米。

社会保障

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2003年,新建18家培训点,推出5大类35项培训项目,组织就业前观念培训6984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720人,总培训人数10704人。对被征地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全年举办67期培训班,主要有保洁、绿化、电工、焊工、机动车辆等35个项目,培训被征地人员5854人;举办劳动力招聘39场次,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5747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拓宽。至2003年底,全区参加养老保险单位4279家,参保71947人;参加工伤保险单位1787家, 参保39593人;参加生育保险单位1736家,参保39647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1468家, 参保55248人;参加医疗保险单位3019家,参保60117人。2003年养老保险的基金收缴率达到99.9%以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收缴率为100%。目前结余养老基金6亿余元,静态支付能力达97个月,列全市第一。农村社会保险全面推开。2003年全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含企业参保)人数已达37375人,其中农村参保人数32664人,占农业总人数的18%。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截止年末,农村参保人数达到18.5万,参保率在80%以上。

福利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区共拥有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4家,拥有床位数1061张,在院人数731人。全区共238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其中城镇643人,农村1743人。

注:

1、为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不包括大榭(大榭户籍人口为23278人);

3、生产总值和增加值的增幅按可比价计算;

4、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算)约为34500元,按当前汇率折算为4168美元;

5、规模以上工业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